四川省地质局、容大集团、区调队、四川省容大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川地区调队、矿产勘查、测绘、地质公园、国土科技、地灾、容大矿业
区调新闻 news
当前位置:区调新闻 > 工作动态> 喜讯:我队职工...
分享到:
喜讯:我队职工获西部地质经济信息网2020年优秀学术论文一、二等奖
返回列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地勘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能源资源安全、服务防灾减灾三大核心任务,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结合地勘体制改革实际,就推动实现地勘工作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交流讨论,西部地质经济信息网征集2020年学术年会论文。文件一经发出,区调队职工积极响应并撰写论文投稿。


    11月12日至13日,中国西部地矿(勘)局局长联席会第五次会议暨西部地质经济信息网2020年度学术年会在重庆召开。区调队队长杨学军代表四川省地矿局下属单位交流发言。会议对优秀地勘学术论文进行了表彰,会议共收编各类论文240篇,评选一等奖15篇、二等奖25篇、三等奖40篇。区调队职工孙智慧撰写的《新时期地勘单位改革产业转型发展探究》和李晶撰写的《事业单位改革背景下地勘单位人事管理的探讨》分获西部地质经济信息网2020年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二等奖(获奖论文附后)。


    众所周知,论文是各个学术领域用于研究和描述成果的文章,也是作者在工作中累积的从业思考。区调队作为一个技术密集型的单位,拥有众多的科技工作者,队也有相关激励政策鼓励职工提炼工作经验,撰写技术成果。希望广大干部职工在工作中多做多想、汇思成文,把工作成果与众分享、同促进步。(党群部 李晶)
 

孙智慧 获奖证书

 

李晶 获奖证书


 

新时期地勘单位改革产业转型发展探究
孙智慧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四川 成都 610213)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对地质工作的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地质工作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时间表的确定以及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向企业转型这一战略机遇期的到来。全国众多的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应对形势的变化、地质勘查行业的改革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成功实现转型发展,是地勘单位不得不思考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对地勘行业当前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形势、政策取向、当前地勘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产业发展现状等多方面的分析,提出了地勘单位产业转型的总体发展思路,为地质勘查单位改革转型发展提供了较实用的战略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产业转型、地勘单位、事业单位

一、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发布和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时间表的确定,到2020年,中国将形成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当年响应国家号召建立的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目前都面临着拿不到国家项目的问题,中央与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各方面的差距逐年拉大。地勘单位的生存发展及公益履职尽责受到严重限制,发展方向和运行方式仍然具有不确定性。


    地勘单位的体制改革己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地勘单位要最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求得生存与发展,一定要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导向,主动走向市场,自强自立。经过多年探索,目前,全国地勘行业改革已显现出多种模式,内蒙、陕西、辽宁、山东、广东、湖北、宁夏、甘肃等省(区)改革各具特色。


二、地勘行业当前面临的形势
2.1 国际形势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政治、科技、产业格局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矿产资源生产消费格局加快重塑。2018年以来,主要经济体贸易摩擦升级,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矿业持续分化调整,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全球矿产品市场震荡调整,矿业市场结构出现分异。2019年,受供需基本面及突发事件影响,石油、铜、锂、钴等价格整体呈下降态势,铁矿石、镍价格短期现暴涨。受全球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影响,黄金价格大幅上涨。主要矿业公司股价整体随矿产品价格震荡变化。全球固体矿产勘查投入缓慢回升,但中国固体产勘查投入持续下降。


    展望未来,从短期看,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美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增加全球矿业发展的不确定性,矿业市场将持续震荡调整。从中长期看,中国矿业资源需求将处于较高水平,印度、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矿产资源需求将持续增长,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矿产资源消费也将不断增长,有望带动全球矿业的持续发展。


2.2 国内环境
2.2.1 国内矿业发展形势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2018年自然资源部成立以来,积极开展绿色矿产勘查和矿山生态修复,大力推进矿产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继续加强战略矿产调查评价,不断提升矿产地质理论和综合开发利用水平,进一步拓展“一带一路”国际地质矿产合作。


    2018年,中国天然气、铜矿、镍矿、钨矿、锂矿、萤石、晶质石墨等重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增长,全国油气勘查投资仍所回升,非油气矿产勘查投资仍然继续下降。矿产品需求保持增长态势,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进一步提高,区域地质调查、遥感综合调查和航磁调查面积进一步扩大。矿产调查方面,围绕“新区、新层系、新领域、新类型”开展油气调查和战略选区,围绕重点成矿区带、整装勘查区、重要矿集区和大型资源苦开展矿产地质调查。


2.2.2 地勘行业面临处境

    按照国家2020年改革目标,届时将进一步深化对事业单位的改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深水区改革。对于国家深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我们地勘行业、地勘单位将不得不面对事业单位改革这一现实问题,不可能持续观望与等待。


    地勘资质取消后,地勘行业取消了入门门槛,地质勘查事中事后监管制度还没有建立完善,市场鱼目混杂,恶性竞争增多。


    矿产勘查市场持续低迷,对地勘主业发展和矿业权经营产生较大影响;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地质工作的基础保障作用认识不够,如生态保护区内采取“一刀切”限制地质工作等;地勘单位转型升级缺乏政策支持,人才技术及装备还不能适应转型升级的要求。


三、地勘单位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产业发展现状
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改革发展前景迷茫

    属地化之后,地勘单位运行的是“事业管理体制、企业化经营机制”,不仅使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无法分体运行,也使大量地勘单位因事业费而小富即安、小进则满,迷失了改革方向,改革落后于国企。


    地勘单位的改革,直接涉及了数以万计事业身份人员的利益,职工对退休待遇、对企业发展前景、对改革政策的疑虑和不看好等多重因素,导致转企改革进程中出现阻力和困难,在全国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思想观念落后,发展动力不足

    国有地勘单位作为事业单位存在了几十年,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下,职工养成了“铁饭碗”思维,再加上奖惩激励机制的保守,导致地勘单位和单位职工不愿意到市场中通过竞争来获得业绩,“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地勘单位对地勘费的依赖感很强,地勘主业缺乏竞争力,大地质领域缺乏核心技术和市场,地勘企业经营管理与现代企业存在巨大差距,发展后劲不足。


    3、地勘产业结构雷同、同质化竞争激烈

    目前,全国各地有大量地勘队伍的工作性质大致相同,大多数省份仍然存在好几个地勘类的局级单位,不少的市仍然存在好几个地勘单位,由于近年来地质勘查工作投入的逐年减少,现有的财政经费已经难以满足地勘队伍的发展需求。因此地勘队伍之间逐渐产生了项目以及经费的竞争,消耗了大量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成为地勘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最主要问题。以云南有色局为例,在昆明现有6家地勘单位,工作领域重叠、工作范围重合;四川省地矿局20多家地勘单位,产业结构相似、业务雷同的队伍不下10家。同质化竞争的普遍存在,对地勘行业的科学发展不利。


    4、装备水平偏低严重制约了地勘单位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各个国有地勘单位采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资金设备的积累普遍不足,办公、生产、后勤基地不配套且陈旧老化,缺乏建设和维护资金。由于无财政专项,各地勘单位利润微薄,设备基本得不到更新改造。装备水平偏低,严重制约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5、人才短缺

    由于地勘行业是艰苦行业,再加上目前受体制机制、勘查收入、野外津贴等因素影响,地勘单位提供的待遇水平普遍偏低,难以吸引产业转型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严重影响了单位的人才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人才短缺成为地勘产业转型升级和队伍健康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3.2 产业发展现状
    1、传统地勘工作在总量中的比例少了

    部分地勘单位的传统地勘工作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不足20%,地勘项目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


    2、新招聘职工数量少

    由于地勘单位最近几年经营状况一般,均在不同程度上减少了招聘规模,通过精简瘦身的方式,降低单位运行成本。


    3、探矿权数量少

    由于事业单位管理政策、探矿权有效期截止、生态保护区探矿权的退出等多种原因,地勘单位持有的探矿权数量不断减少。


    4、工程勘察施工项目多了

    2018年下半年以来,地勘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类项目明显增多,收入规模有所提高,虽然利润相对较低,但是稳定了地勘队伍。


    5、服务领域增多了

    页岩气勘查、土地确权调查、土地增减挂钩、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土壤污染调查与防治等项目增加较明显。


    6、资质向地勘以外其他领域拓展

    地勘资质取消后,地勘单位资质建设向建筑、水利水电、测绘等领域拓展,某些地勘单位还在现有资质的业务领域上下游方向进行产业延伸。笔者所在单位在旅游地质业务领域,已着手申办旅游规划、旅行社许可方面的资质。


四、地勘单位产业转型必要性与转型发展思路
4.1 产业转型必要性
    1、转型发展,新时代的呼唤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以及各领域深化改革举措的不断出台,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对地质工作的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地质工作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地质工作转型发展成必然之势。


    2、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市场发展的需求

    随着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地勘单位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变和挑战,为了适应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的需要,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由地勘产业向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势在必行。


4.2 转型发展思路
    1、明确定位,提供精准服务

    在新时代背景条件下,社会对地勘行业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和调整,因此地质勘查行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一是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必然要求;二是地勘单位应转变认识,要找准角色定位和职能分工,积极融入地质勘查行业管理新机制,以提高勘查技术服务水平从而立足于市场;三是在地质勘查领域来说,以往政府既是地质勘查工作的需求方,也是勘查工作的提供和组织方。根据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思路要求,政府对地质勘查工作的需求将会逐渐向社会和市场采购,政府将不再作为地质勘查工作的提供方。


    面临新形势,地勘行业要调整思维、转变理念,充分考虑其提供的地质勘查服务产品的供给形势,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布局,最大限度地贴近或满足政府、投资人及社会公众等的需求,提供精准服务,迎接市场竞争。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强人才队伍建设

    当前,地质工作面临新形势,“大地质”思想具有引领性,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为抢占机遇,必须主动而为。因此,地勘行业应大力营造鼓励创新、争先创新的氛围,激发地勘队伍的自我创新能力,强化地质技术的核心部位、关键环节以及手段、方式创新,确保同行业中保持独特优势。通过加强地勘梯队人才建设,培育生态地质、城市地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等新型地勘人才,增强地勘队伍适应新时代地质工作的能力,实现地勘队伍的差别化、特色化、现代化发展,铸就高素质专业化地勘队伍,确保地勘人才的领先优势。加强平台建设,聚焦不同产业、行业的资源、技术、人才优势,打造地质科技新领域、新业态。人才的成长,依托于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加大地质找矿的地勘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研发,立足于地勘技术创新,缩小与国际先进地勘理念、技术的差距,进一步深化勘查行业改革,着力构建以地勘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地勘单位科技人员的队伍建设,为了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地勘单位应自主进行人才培养,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人才培训,不断拓宽、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造就一批懂技术、懂管理的创新型人才。同时,还应该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人才,比如高薪、高福利政策,核心岗位关键人才分享创新成果等。


    3、主动调整转型,探索新领域

    地勘单位面对着新时代地质工作的新要求,应切实肩负起服务民生、服务生态重要使命,跳出传统的地质工作结构、经营、管理模式,拓宽地质服务领域,发挥地勘单位所在省、地区的区域优势,谋求更大发展空间,加快“大地质、大资源、大生态”的地质工作布局,为国家资源安全提供坚强保障和战略储备。


    做好地勘工作转型升级,在坚持地质找矿基础上,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发挥人才、技术、设备、资料等优势,坚持服务地方、融入地方总体思路,拓展延伸服务领域,努力探索与传统地质专业相关联的新领域,全面拓展勘察领域,大力向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生态环境地质、民生地质、地质遗迹调查等大地质方向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实现绿色勘查,把握住市场对地质工作的需求,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合理配置资源,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地勘单位要从人才结构、产业结构、技术装备、资质建设等方面为服务地勘经济发展做好储备,要提高队伍的研究技术水平,加快科技创新融合,建立市场竞争优势,着力发挥已有科研成果和人才、技术、产业等优势,加大装备投入和新技术应用,把地质工作领域向大地质延伸。


    夯实企业发展基础,巩固壮大传统产业,积极拓展新兴增长点,依法依规、有力有序,下定决心、下大气力处置经营管理中的各类问题。


    强化基础管理。加大对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的研究力度,增强工作能力;规范经营、财务管理行为,提升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全面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在市场经营方面,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构建市场营销体系,建立营销组织和经营队伍,选拔和培养优秀的经营人员;制定合理务实的营销政策,对经营人员的激励、奖惩、评估进行科学管理;认真做好市场调查和研究,建立科学高效的市场营销网络;培育地勘单位自身的“品牌”,并通过“品牌”效应,扩大市场空间,增大市场占有份额,充分对接地方发展需求,为产业和民生服务。


五、地勘单位未来产业转型主要发展方向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给出的统计数据,2016~2018年相比于2013~2015年地质找矿项目数量减少17%、经费减少48%,服务生态文明及其他新需求项目数量增加17%、经费增加42%。”从这组数据来看,地勘行业的服务方向已有了很大的改变。“李四光科学奖”获得者杨明桂等业内专家专家们认为,新时期,地质工作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仅就国内需求而言,地质工作面临着更高要求更加艰巨的任务。环境地质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我国地质工作长期实行“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环境地质领域属于后来进入的领域,基础地质与科学研究对其支撑的力度较小,技术业务水平总体显得薄弱。如今矿产地质勘查部分力量正逐步向环境地质领域倾斜,这是地质队伍结构调整的一个新的趋势。以往地勘单位的主要工作领域是围绕矿产资源勘查展开的。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矿产资源勘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趋于缩减状态,地勘单位积累的矿产资源勘查能力需要及时转化和消化。


    面临新形势,地勘单位要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经济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地勘服务和地质产品。要找准角色定位和职能分工,发挥好政府、地勘单位、社会投资等各方面的作用,促进地勘行业健康、协调发展。


5.1 强化地勘主业

    聚焦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巩固传统地质优势。必须保持定力,下大力气寻求找矿突破,为矿业市场复苏回暖积蓄力量,更为地勘单位今后发展积蓄力量。持续巩固能源及矿产资源勘查业务。地勘单位继续做好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尤其是清洁能源领域勘查,包括页岩气、地热能等,市场前景可观。


    基础地质调查方面,提升地质工作程度和地球认识水平,深化对成油、成矿、生态、致灾地质背景、地质过程、控制因素等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能源矿产地质调查方面,紧紧围绕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总要求,努力实现低碳、清洁、高效能源的新发现、新突破,促进能源供给结构优化调整。树立地质勘查队伍绿色勘查、文明施工的新形象,主动改善外部环境。


5.2 拓展大地质服务领域
    1、生态地质方向

    在2019年10月10日举办的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中国地质调查新进展论坛上,《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进展》的报告中指出,探索地质调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探索并开展生态地质调查,推进滨海湿地、荒漠化、石漠化地区生态地质调查。推进地质文化村建设,以地质遗迹调查为依托,拓展自然、人文、历史等多种资源调查;挖掘山水林田湖草文化,精讲地质故事;服务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管理;推进地质特色小镇和地质文化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


    地勘单位主动在污染调查、水土保持、矿山环境修复、土壤污染调查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等业务领域提供科学解决方案与技术和专业队伍支撑,聚焦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


    地勘单位可在推进本行政区域内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注重成果转化与综合利用,如富硒地,可助推当地形成富硒农产品,为品质农业提供了坚实支撑。


    2、农业地质方向

    积极参与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耕地质量等别评定、耕地质量提质改造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土地规划整理项目。承做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及成果应用,为土地永续利用和现代农业提供依据。具备航摄能力的地勘单位可承担农作物面积遥感测量等工作。有些省还实施了相关县的重点乡镇1:1万农业地质专项调查,开发的县域农业地质数据服务平台为政府相关部门和公众使用农业地质成果提供精准服务。开展富硒基地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标准化富硒作物种植基地,助推特色农业发展。


    3、城市地质方向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雄安新区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指示精神,借鉴雄安新区开展城市地质工作的做法,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交丰富的地质调查成果。

城市地质调查,以城市规划发展需求为导向,重点围绕城市地质安全、地下空间资源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城市地质环境保护等,开展地质调查评价、监测预警与综合信息服务。综合运用城市地质信息系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4、旅游地质方向

    贵州、四川两省相继开展了全省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四川省183个县,仅按照5人/县区配备外业指导工程师,共需配备915名,四川省有21家地勘单位参与到此项工作。


    地勘单位要抓住机遇,积极参与省级文化旅游资源大普查。运用省级普查成果,催生市域、县域旅游规划项目。


    调查评价重要地质遗迹、地学科普、地学旅游景点、地质遗迹群,为地学旅游、地质公园建设提供丰富资源。在地质遗迹调查上,形成了地质遗迹点分等定级,典型地质遗迹与革命历史、人文风俗、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保护性开发。推进地质文化村建设,以地质遗迹调查为依托,拓展自然、人文、历史等多种资源调查。挖掘山水林田湖草文化,精讲地质故事;服务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管理;推进地质特色小镇和地质文化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


    5、民生地质方向

    地质灾害防治、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防治等地质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安全运行,而且还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针对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防治及应急能力建设领域,强化对口专业技术保障服务,服务防灾减灾、对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滑坡堰塞湖应急调查与处置等提供技术指导、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参与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监测预警、抗旱找水、,积极保障城乡生产生活用水安全等。着力发挥地勘单位地质灾害防治主力军作用,持续服务打赢脱贫攻坚战。


    6、持续发展工程勘察、施工业

    在原有工勘、施工产业的基础上,拓宽工程勘察、施工领域,增项专业类别,提升资质级别,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7、地质数据更新与应用服务

    提升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统服务水平,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地质工作的深度融合,构建形成多元化的地质信息产品。


5.3 多元化发展,促进多种经营

    我国地勘单位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程度较低,大量成果还没有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地勘单位的资料、技术、资质、设备、场所、矿权等都是地勘单位的重要资产,都可以通过充分挖掘这些有形资产、无形资产进行多元化发展。引入社会资金开发基地、盘活房屋资产;发展酒店、康养、旅游产业经济;地质成果资料数据化,再度开发利用等。


六、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1、随着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全国地勘单位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推动了地勘单位的转型发展,但这仅仅是开始,地勘单位的转型发展任重而道远。走在前面的山东地矿系统的改革中,山东地矿集团所遭遇的经营困境,为其他地勘单位转企后的生存发展敲响了警钟,这条路充满了坎坷与艰难。


    2、从已开展分类改革的省份来看,分类改革后的地勘单位同质化竞争仍然存在,功能不清晰,职责不明,没有达到分类改革的预期目的。


    3、多数地勘单位在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事企分离等体制机制改革方面仍处于观望之中,对改革政策的疑虑和未来发展前景感到迷茫。


    4、当前大地质服务领域的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城市地质等勘查工作,主要由财政出资,规模总体不大,形成不了可持续的市场,虽在短期内能让地勘行业转型发展有所突破,但难以保障地质工作的持续性、长期性和稳定性。长期来看,地勘行业仍需以地质找矿为主业,以满足于国家资源战略安全、矿业市场需求为根本。


6.2 建议

    1、建议自然资源管理等相关部门多为地勘单位争取改革发展的政策支持,落实好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政策,出台改革后的配套政策与改进措施,支持地勘单位开展地质新技术研究、装备更新、人才培养,促进地勘单位转型发展。


    2、能否结合地勘行业的实际,拟定适合地勘行业的分类标准与相应的职能,明确分类后地勘单位的功能定位与职责,防止同质化竞争。


    3、希望相关政府部门为地勘企业发展创造公平、健康、稳定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发挥好行业管理职能。


    4、建议地勘单位要把全面深化改革引向深入,主动作为,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现代地质工作队伍体系。转变内部经营模式,变承包经营为集约经营,向规模经济、科学管理要效益。还在以包代管的地勘单位,一定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克服求稳和安于现状的思想,尽快地走上集约经营的道路,为深化改革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2018年度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发展报告. 地质出版社. 2019.9.21.

2.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际矿业研究中心 全球矿业发展报告20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编 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9
4.来源自然资源之声 地方公益性地质队转型发展综述!怎么转?转的如何?2019.2.12本文来源鱼眼看矿业
5.来源矿业界 地勘单位转企后该怎么活下去?山东地矿如今怎么样了?2019.3.3
6.《湖南省地勘单位改革总体方案》湘政办函[2019]64号。
7.刘建芬《地勘单位的创新,怎么这么难?》
8.毛建国《事业单位改革2020年前完成,地勘单位该怎么办?》
9.邹元坑《什么样的体制,更利于发展地质?》
10.来源矿业界 地勘改革,是为了走得更远----湖南省地勘行业改革顶层设计的某些启示2018.05.03
11. 张彦英.邵厥年.王峰 内蒙古赤峰两家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调研报告2009 



事业单位改革背景下地勘单位人事管理的探讨
李晶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成都,610213)

    摘  要:传统地勘单位人事管理模式局限性大,缺乏创新管理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在现阶段事业单位改革背景下,地勘经济下行趋势明显,人事管理面临了诸多挑战。地勘单位经过多年运营,已具备一些自主发展的能力,一方面对推进改革有益,另一方面也累计了不少问题:人事管理制度的局限性;人才结构失衡;事企混融;职工价值取向偏差。传统地勘单位面临上述问题需积极解决,为了更好的匹配人力资源,以达到挖掘人才潜力、提高生产经验能力的目的,人事管理制度要积极调整,不断丰富完善以适应新型劳动关系。对此,提出以下建议:制定人才引进、培养方案;弱化“事业编制”概念,建立现代化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完善绩效考核分配机制;理顺事企分离,分类施策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文化建设,进一步弘扬“三光荣”精神。


    关键词:事业单位、地勘单位、分类改革、人事管理

0  引言
    随着全球社会一体化发展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地勘行业经济形势下行趋势明显。国有地勘单位作为我国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改革大势所趋。人才作为生产经营的源动力,其相应的人事管理工作则是为了更好的匹配人力资源,以达到挖掘人才潜力、提高生产经验能力的目的。但传统地勘单位人事管理模式局限性较大,缺乏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因此,在地勘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下,人事管理制度要积极调整,不断丰富完善以适应新型劳动关系,对巩固事业单位改革成果有着积极的意义。

1  改革背景下地勘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自2011年开始启动,拟于2020年正式结束,旨在将其行政职能、经营工作、公益服务分开。地勘单位经过多年运营,已具备一些自主发展的能力,一方面对推进改革有益,另一方面也累计了不少问题。


1.1人事管理制度的局限性

    地勘事业单位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管理制度的更新和迭代缓慢。过去的工作方式主要是逐级下达任务,人事管理机构也仅是执行部门,被动从事着单一的管理模式。但近年来,市场化进一步加深,与之相应的转型升级管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更大程度上局限了单位的发展。我国地勘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一般是参照国家《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来管理,这种体制内的人事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内容比较单一,所涉及的面比较窄,很多时候都是参照政府行政部门的一套制度来管理,这就会无形中导致不同的问题出现【1】。例如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导致了人事管理部门站位较低,仅能在有限的框架下从事行政事务性的工作,无法激发从业人员对人事管理制度的革新,难以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要适应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新形势的需求,地勘单位必须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2】。


1.2 人才结构失衡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地勘行业一度走入寒冬,甚至出现了技术人员一经分配便走向下岗的情况,人才流失严重。21世纪初地勘行业再度回暖,本科生、研究生流入量逐年增大。由于地勘单位从事的工作本身就对身体状况、技术能力等要求较高,人才的断档导致一些野外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面临退休或身体条件不足,许多年少力强的大学生却因野外工作时间不长、经验不足而无法肩挑重任【1】。其次,地勘单位历年来考核招聘以地质及相关专业人才为主,缺乏熟悉法律、金融、管理、新领域、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导致发展地质延伸产业较困难。另外,现如今全国地勘单位事业“分类”改革阶段性任务几近完成,事企改革实质性推进中,曾经“铁饭碗”“事业编制”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也在逐年弱化。因此,后续的人才流向情况暂不明朗,是否有新一轮的人才断档尚未得知。


1.3 事企混融

    地勘事业单位属地化后的20年高速发展,“事企混融”的矛盾和问题也渐渐出现,因此各地也在积极探索改革方案和解决方法。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整体要求,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3】。对于现代地勘单位来说,建立中国特色的公益服务体系的第一步则实现事企“分开”。


1.4 职工价值取向偏差
    近年来,进入地勘单位的“85后”、“90后”多为独生子女,吃苦耐劳精神多有缺乏,“三光荣、四特别”的精神引领作用下降【4】。另外,本世纪初地勘行业再度复苏,经历了十年辉煌期,老职工的收入开始前所未有的提高,而这一时期进入地勘单位的毕业生对待遇也有了过高的要求。随着“潮水”退去地勘经济开始下滑,薪酬待遇的下降让许多职工心态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价值取向也有了一定的偏差。工作中一度出现了许多不愿意吃苦、一提任务就谈待遇、对野外安排挑三拣四的现象。这种现象往往犹如星星之火,看似很小却可能燎原,对广大职工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对职工价值取向的引领和纠正异常重要,精神引领的导向也应积极顺应时代变化,重新寻找着力点,加强培育正能量、弘扬地勘传统精神。

2  改革背景下地勘事业单位人事管理问题的对策
2.1 制定人才引进、培养方案

    新时代企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高质量人才可以持续引入才能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技术力量,从根本上防止人才断档、断层。要保证人才不断补充且不外溢,需要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机制、培养机制、留用机制,一方面提供符合市场水准的薪资,另一方面针对高质量人才的差异性需求(如住房、带薪培训等)提供不同的关心和照顾。企业发展是一个多专业共协作的结果,长期以来地勘单位都以招聘地质技术人员为主,忽略了经管、法律、工商等口径的多学科人才,对于地质以外的其他学科、交叉学科技术人员,要从本单位需求出发有针对性的招聘,或为内部转岗职工提供全面的学习和择优晋升机会。除常规的校园招聘、社会招聘外,可另辟蹊径拓宽引进渠道,与相关高校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优先吸收其中的优秀专业性人才,由学校对人才的长期表现把关,比招聘会短期了解更为合理。其次,加强新进员工的工作技能培训,可以建立培训—实践—考核—分析—分配这一管理体系,并制定合理的规划,对员工实行上岗培训制度,将员工的工作与学习、学习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转化工作人员的角色进行【5】。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人力资源匹配的最佳优势。践行人才梯度培养计划,对技术干部进行专业划分,建立并做实学科带头人制度,匹配相应的导师培育奖金和新人成长激励方案,从深处激发技术骨干自我进步并带动他人进步的动力。对于紧缺的专业证书,鼓励广大职工报评报考并兑现相应的经济奖励。对有长期学习意愿的职工,可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供其进入高校深造。


2.2 弱化“事业编制”概念,建立现代化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完善绩效考核分配机制

    长久以来,事业单位给人的感觉就是“铁饭碗”“大锅饭”,不存在什么绩效考核、绩效分配,职工不论工作强度、工作量以及完成的优劣程度,均以职称和职务为基础来计算工资,严重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长期以往导致职工滋生了“奖懒罚勤”“不干不错,多干多错”“不劳也得,多劳白劳”“60分万岁,100分受罪”的不良想法。另外,不良风气也会导致能干事、干实事的人心灰意冷离开,人才的流失会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大的危机。要建立有效的留人机制,首先要坚持以待遇留人的手段,不许空诺、不画大饼,在员工的工作中应建立一种“只要努力工作,就有丰厚待遇”的氛围【5】。再者,随着改革的推进,“事业编制”或将不再,事业单位编内人员也从2014年10月起全面参保,与企业职工之间的差异再度缩小。所以,对于“编制”这个概念要真正弱化,做到同工同酬、能者多酬。要实现真正的发展就必须让职工摒弃“大锅饭”这种想法,要用制度和完善的考核分配机制促进职工多思多干。在高回报的驱使下,员工将有更多的积极性去为单位或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在为单位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自己也能拿到更多的回报,实现双赢【6】。现阶段各单位经营状况不同、地理位置差异,因此相关制度无法做到统一,但无论制定制度有何特殊性都绕不开三个要点:一是要适应地勘单位改革的新形势;二是为单位长足发展做准备;三是为职工职业谋发展。


2.3 理顺事企分离,分类施策做好顶层设计

    国有地勘单位为经营便利,一般是通过成立公司,然后将拥有相应专业技术从业资格的人员纳入公司人员的方式申请资质【7】。但地勘事业单位管理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混融,存在大量股权混乱企业和僵尸企业、空壳企业,公益服务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事业单位整体运行的质量和效率不高【8】。2018年以来,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的要求,各省(区、市)加快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工作,对地勘单位所属企业进行整合组建地勘集团(公司),地勘单位进入事企“分开”改革的实质性阶段【3】。地勘单位应根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针对面临的政策环境、承担的工作任务和未来改革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事企分开,将地勘单位的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分离、主业与辅业分离,职工分流;将基础性、公益性较强的地质工作划归给地勘事业部分,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灵活性较强的工作划归地勘企业,积极推进地勘企业混合制改革试点。清理空壳公司、合并小微公司,整合优势资源,清理债权债务,理清持股关系,形成“一事一企”并列的顶层设计。理顺下属公司间的投资管理关系,将“一事一企”中的企业打造为集团公司,其他公司作为子公司、分公司模式管理,进一步细化工作分类、做好资源配置。


2.4 加强文化建设,进一步弘扬“三光荣”精神
    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思想信念,也是企业和职工间的一种潜在默契。地勘企业文化是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思想精华,是地勘单位价值观的重要体现。1983年全国地质系统模范政治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正式提出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长久以来“三光荣”作为精神引领,把地勘单位打造成为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的队伍【9】。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强调爱岗敬业、以身作则,切实做到“不忘初心、不负韶华”,对野外一线、扶贫一线先进典型给予大力表彰和宣传,树立价值取向标杆,进一步弘扬“三光荣”精神,起到精神引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茜.改革背景下地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研究[J].知识经济,2019(22):61-61.

[2]张宏.地勘单位改革将面临“三大考验”[N].中煤地质报,2019-09-09(02).
[3]汪恩满.属地化20年来我国地勘单位改革历程回顾与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0,33(1):70-75.
[4]黄婷.对地勘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理财:经论版,2020(7):65-68.
[5]李晨光.现代地勘单位的人力资源建设[J].中外企业家,2016(12X):132-133.
[6]胡孝奎,江舒芳,邹志友.新形势下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8,31(9):29-34.
[7]郝守昌,莫济海.国有地勘单位地质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0,33(5):74-78.
[8]刘毅.事业单位推进事企分开的难点与对策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15):44-45.
[9]李世金.弘扬地质“三光荣”精神 努力做好新时代地质工作答卷[J].青海国土经略,2019(5):15-19.
[10]刘永林,孔健结,金志峰.新时代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践探索、主要诉求与实现路径——基于京、沪、津、渝等四个直辖市140个案例的分析[J].行政论坛,2020,27(1):49-55.


发布时间: 2020-11-23      浏览次数:4830       新闻来源:川地区调队       作者:李晶 上一篇 下一篇
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不仅存在较多的安全漏洞,也无法完美支持最新的web技术和标准,请更新高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