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质局、容大集团、区调队、四川省容大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川地区调队、矿产勘查、测绘、地质公园、国土科技、地灾、容大矿业
文化建设 corporate culture
当前位置:文化建设 > 山川之英> 地质中学始末记...
分享到:
地质中学始末记——回忆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子弟校的成长与消失(廖国锦)
返回列表

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地质中学创立于一九七五年,结束于一九九三年,其间在校任教、代课、兼课、工作过的教师、职工多达八十余人。本人在地质中学任教近14年,当校长8年,对学校情况略有了解,兹就学校始末回忆如下。

 

一、地质中学的创立

 

在名山城西与“西康省东界”接壤处的水碾坝住着两个地质队。一个是六七三队,一个是三区测队。两个地质队共有职工一千多人,因离县城较远(4公里),子女上学极不方便。当初,小学和初中(两年制)为六七三队和三区测队与城西七大队合办,叫做“工农子弟校”,由城西七大队提供校舍,地质队提供部分资金设备,并派陈登芳、李廷瑜任教;三区测队提供教室办公室和篮球场,并派陈登芳同志任教。学校定名为“四川省地质局六七三、三区测地质队子弟中学”,由三区测队宣传科代管。九月,筹备就绪,子弟中学招收初中一年级新生一班(81人)开始后上课,六七三队派孙福和当校长。

 

二、地质中学的发展

 

子弟中学的第一届初中班(初七八级)由兰烈辉当班主任兼政治、地理、体育等课;李廷瑜教语文、历史等课;陈登芳教数学、农基;苏均儒代英语。一九七六年上半年,因兰烈辉生病,六七三队派孙恒彬到校任教。三区测队先后从名山、雅安调来张幼麓、王玉聪任教。九月,子弟中学招收第二届初中班(初七九级),由王玉聪当班主任教语文,张幼麓教英语、体育,孙恒彬教物理、地理。一九七七年秋,子弟中学招收第三届初中班,又从名山调来张桂蓉、何玉芳,由张桂蓉兼班主任教语文、政治,何玉芳教化学、数学、生物。

一九七八年上半年,二区测队与三区测队合并为区调队,先后派来校长邓裕寿、指导员莫长文,体育教师李达云和工人易发科。七月,子弟中学第一个初中班毕业。八月,六七三队迁绵阳,二区测队由罗江迁名山,调来教师周志群、赵素琼、谭伦珍及校工贺伦。九月,子弟中学第一届高中班招生,同时从名山城西调来冯渭勤、李霭晴,并派左静先、杨义辉到校任教。

一九七九年上半年,莫长文调回组干科,大队派王华鲁来校任指导员,并派工会干部朱青华当教导主任,同时调来马最良、孙廉正、郭志巩任教。七月,第二届初中班毕业,又相继调来刘永凤、廖国锦、陈洪富任教。九月,子弟中学第二届高中班毕业,十二月,从省地质局分来应届大专毕业生王兴华、张惠英。至此,子弟中学已成五年制完中(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均为单班),全校五个年级班共有学生100余人,教职工28人。年底,区调队党委将子弟中学正式定名为“四川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子弟中学”,并独立起用印章。

一九八一年元月,校长邓裕寿病逝,队部任命种继唐为校长,朱青华为副校长,二月,队部任命周志群为教导主任,后又调许荣英来校任团干部,5月调游世速任团支部书记,教政治、语文。一九八三年种继唐、王华鲁先后调离子弟校,十一月,队部调六分队分队长杨锡重到子弟校任校长。

一九八四年九月,子弟中学重新更名为“四川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地质中学”,同时起用新印章。是年7月从城西调来万明安任教初中语文并兼班主任。李达云调工会后,队部调曹晓风到中学教体育。

地质中学高中部一九八三年秋季停止招生,学生由雅安中学代培。一九八五年七月大队部任命廖国锦当校长,为解决部分职工“后顾之忧”,又重新招收高中新生(88级),学制为三年。此后,因师资短缺,生源不足,设备尚差,又被迫停止。一九八八年五月,高88级毕业后,地质中学高中部即告结束。

 

三、地质中学的规模

 

地质中学是区调队子弟校的统称,它包括中学部、小学部和幼儿园三个部分,叫做从幼儿园到高中班“一条龙”的学校,班额一般为二十余人,少则十余人,几人。

一九七八年八月,二区测队、三区测队合并以后,区调队决定将小学生从城西七大队村小撤回,自办五年制小学(后改为六年制完小)。九月,小学15年级(均为单班)正式开学上课;先由队副书记苏君儒直接兼管,张宗映负责行政,之后二人调回大队。十月,大队派蒋林燕到小学负责,统归中学领导管理;一九八一年初,队党委任命杨伦琼为小学部教导主任,一九八三年以后,小学部不再另设领导,直至一九八七年下八年,重新由校长聘何守全为小学部负责人。

小学部设在曹家湾,教室由一幢平房改建而成,填平梯地作操场,教师除原有沈碧如、杨伦琼外,又调来新招工的聂利明、唐晓媛、朱成玉任教,七九年至八三年间,又先后调来黄先华、周建容、陈素华、曹晓风、田丽华、常波、李红、王燕曙、于亚环、何守全到小学任教。

区调队幼儿园始教于一九七八年二月,原由大队工会直接领导,一九八○年春划归子弟校代管;初有学生18人,教育员2人,后发展为30余名学生,教育员4人。

地质中学的“黄金时代”是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四年间。其时班级完整,学额充盈,教师振奋,全校有十个班级,加上幼儿园,近三百名学生,教职工达四十五人,特别是一九八三年,高中毕业十二人,考上大学一名,考上中专一名,考上技校三名;初中毕业二十一人,考上省重点学校(名山中学)五名,考上技校一名。在当时学生基础差、环境条件差、教学设备差的条件下,通过教师辛勤劳动,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在是地质中学办学史上光辉的一页。

 

四、地质中学的师资

 

地质中学的教师,除少数因教学需要,从外单位调进(或分配)来者外,大部分为照顾关系而来,女教师居多、男教师寥寥,号称“娘子军”队伍,多系“半路出家”。但地质中学教师素质较好,勤奋好学,工作认真负责,教学效果不错,据历年中小学毕业、升学统考(会考)成绩资料统计,在名山县诸校之中,地质中学并非“后卫”,多数尚属前列,尤其一九八七年小学毕业升学会考成绩,地质中学双科及格率100%,优生率(语算两科180分以上)78%,居全县之冠,深得县教研室好评。

通过职称改革和职务聘任,教师结构逐步改善,截止一九九三年队部搬迁华阳,子弟校停办为止,全校已评聘高级教师三人,中级教师(中教一级和小教高级)14人,初级教师(中教二级、小教一级)11人。

 

五、地质中学的生源

 

地质中学的生源为本队职工子弟,学生同本队职工一样,来自“五湖四海”,然聪明、团结,无城市之“非凡”,有农村之朴实。由于地理限制,地质中学学生受外界干扰甚少,读书风气较浓。

子弟校一般不对外招生,但前些年也收了不少名山学生。为减轻县上普高招生压力,县教育局领导曾希望地质中学能帮助解决部分城镇子女入学问题。因此,从1978年起,每年高中班均正式招收部分名山学生。现列表如下:

地质中学高中部历年招收名山学生统计表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5

合计

6

10

4

9

4

5

38

以上学生除少数为附近农村者外,均系名山蒙阳镇单位或居民子弟,其中部分因招兵招工而中途退学。

 

六、地质中学的设施

 

地质中学办学条件差,校舍简陋,颇有地质队“游击特色”。中学部原是三区测队宿舍楼,楼上办公、楼下上课,教室由两间单身寝室打通而成,一面采光,开灯上课。后因危房改造,将原三区测队饭堂改成三个教室,加上一分队会议室,作为中学部。小学和幼儿园曾几度搬迁,后小学落足于原中学部教室,幼儿园则另搭简易教室暂用。整个学校与职工宿舍杂居共处,常常是读书声与炒菜声相闻。

学校教学设备逐年添置,理化生物实验,初中均能开齐,高中一年级尚可;电化教学购有幻灯机两台及幻灯片若干。语文组、外语组、中学部、小学部均有收录机和教学磁带。且外语组教师已是人手一部录音机和一套教学磁带。图书资料及体育经费,一般未加限制,需用即置,每年不下一千元开支。

 

七、地质中学与地方关系

 

地质中学是名山县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子弟校虽为单位办学,但其业务仍属地方教育部门代管,除经费、人事关系外,所有会议、资料表册、招生工作、教学研究、文体活动、总结评比等等,均与其他学校一视同仁。凡名山县教育局组织的各种活动,地质中学无不积极参加;每年教师节,县上组织的慰问团专程到区调队看望教师、赠送礼品。地质中学同名山县教育局及各兄弟学校关系十分融洽。

 

八、地质中学停办

 

一九九二年下半期,区调队队部机关迁往成都双流县华阳镇办公,职工陆续搬走,学生亦随之转入华阳地方学校就读,子弟校仅剩几十名学生上课,有些班级只有几人。一九九三年三月,学校无法开学,队部宣布停办,教师凡年龄40岁以上者俱以退休处理。至此,川地区调队地质中学走完了她的路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自一九七五年八月至一九九二年底,地质中学在那个企事业办社会的年代只生存了短短十七个春秋,总算完成了时代赋与她的历史使命,以解体告终,在区调队史上留下也许微不足道但却值得记忆的一页。

发布时间: 2016-10-17      浏览次数:6032       新闻来源:川地区调队       作者:廖国锦 上一篇 下一篇
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不仅存在较多的安全漏洞,也无法完美支持最新的web技术和标准,请更新高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