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西南地区变质地质学研究的鼻祖,应属程裕淇老前辈,他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先后发表《西康丹巴附近的渐进区域变质带》、《西康康定之阿许式混合岩》等论文,但这仅是点上的零星研究工作。
在区域上对变质地区开展变质地质学研究工作,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四川省开展正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才起步的。区调工作的着眼点归纳起来大致为:地层—沉积作用;岩浆岩—岩浆作用;变质岩—变质作用;构造—构造运动;矿产—成矿作用;特定地区特殊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质遗迹,以及上述地质作用在漫长地质历史中的演化轨迹。
到七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前,四川的区调工作已开展二十余个年头,1∶20万区调已完成三分之二有余,但区调工作中变质地质学的研究却非常薄弱,当时四川省的地质图已编制过几代,在出版的1∶20万图幅报告中均有岩浆岩图和构造纲要图等,但唯独没有变质地质图,甚至连小范围的变质地体的变质地质图也几乎没有见到,可见对变质作用的研究,大大落后于对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运动、成矿作用等的研究程度。其时区调报告中的变质岩章节仅限于对区域变质岩、接触变质岩、动力变质岩、气化热液变质岩等在图幅内出露作一些岩类学的描述,完全没有从变质作用的空间分布及时空演化的角度去进行研究。究其原因大致可归结为:客观上变质作用条件、因素的复杂性、多变性给研究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主观上是地质技术人员的观念、意识被禁锢,加之技术力量不足、素质不够。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1982年四川省地矿局将“1∶200万四川省变质地质图编制与研究”项目下达给区调队,区调队当即组建了变质地质图编图分队。如前所述,在全川变质地质学研究十分薄弱的基础上,要完成第一代四川省变质地质图的编制任务是十分艰巨而困难的,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给参编人员“充电”,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因为人的因素是第一生产力。为此特别举办了“四川省变质地质图编制与研究”第一次业务讨论会暨变质地质学短训班。时任四川省地矿局总工程师的张云湘,科技处处长陈茂勋亲临指导。队党委书记兼队长陈维生、总工程师文沛然主持会议,可见局队领导对此项工作重视的程度。参加学员34名,由长春地质学院冯本智教授、文琼英教授、编图分队技术负责胡金城主讲,历时半个月左右。考虑到变质作用的研究又须借助一些微观手段的帮助,才能得到入木三分的深刻认识,为了提高地质技术骨干微观工作手段能力,队举办了岩矿鉴定短训班(显微镜下薄片观察)。
经过变质编图分队与全体同志(包括攀西地区—区测队的变质编图组)二年多的奋战,以1∶100万、1∶20万、1∶5万等区调资料为基础,并查阅了其它相关资料,为了正本清源搞清问题的真实面目,还查阅了大量区调原始资料,特别是变质地体的实测剖面资料。为了解开变质作用的真谛,显微镜下核查了数以万计的区调中采集的岩矿薄片。为了解决落实关键性地质问题,请来了长春地质学院院长变质地质学专家董申葆教授、冯本智教授带领我们进行实地考察。地质考察路线约3500公里。所有这些工作为四川省变质地质图编制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历经两年多的艰苦努力,第一张“四川省变质地质图及说明书”诞生了,并于1984年8月14日通过省局评审验收。被地质矿产部授予1985年度科技成果三等奖。是我队首批获部级科技奖项。
首轮“四川省变质地质图编制与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一、区域变质作用时期的确定:在地壳演化的不同阶段,四川不同地区的大地构造性质是不同的,地壳深部热流活动显示的热流场也是不同的。四川的变质作用具有明显的多期性,从老到新可分为5期:早元古期(距今约1700—1900Ma);晚元古期(距今约800—1000Ma);加里东期(距今约400—550Ma);华力西期(距今约230—370 Ma);印支期(距今约190—210 Ma);早元古期和晚元古期相继形成了东部扬子地台的结晶基底和褶皱基底,完成了地槽向地台的转化,变质作用构成扬子变质地区元古变质旋回。从震旦纪开始为盖层沉积。华力西期和印支期则使西部地槽区褶皱回返,相继形成华力西期和印支期造山带。变质作用构成川西变质地区显生变质旋回。特别是将早元古期与晚期变质作用区别开来,加深了对扬子地台基底演化历史的认识。
二、区域变质作用类型的划分:对变质作用进行分类,就是把变质区中出现的不同类变质岩石组合进行综合归类,找出变质作用的内在联系,从成因上了解变质作用与其它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变质作用分类应是成因分类。变质作用类型的划分,应着眼于变质作用发生的整个过程。我省变质作用的划分着重以下诸方面考虑:①变质作用的原岩建造特征及其形成时的大地构造环境;②变质作用的物理化学条件,包括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及其在变质作用中所处的地位、先后关系与温度压力梯度特征;③混合岩化作用特征及花岗质岩石的成因类型;④与变质作用有关的其它地质作用的特征及相互联系。四川的变质作用类型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可分为: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它又可进一步区分为板岩—千枚岩变质作用和绿片岩相变质作用;低压相系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又可区分为面型和线型两个亚类;中压相系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等。变质作用类型的多样性,反映了四川各期变质作用时大地构造背景的复杂性。
三、四川省变质单元的划分:为了从变质作用方面研究地壳的演化历史,从每一变质时期的变质作用类型为基础,对四川进行了变质单元的划分。四川可分为3个一级变质单元(Ⅰ变质地区);12个二级变质单元(Ⅰ1变质地带);3个三级变质单元(Ⅰ11变质岩带)。
Ⅰ,川西变质地区:包括三个二级变质单元:Ⅰ1龙门后山变质地带:其变质作用时期为华力西期,变质作用类型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形成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变质岩石组合,属中压相系。混合岩化作用发育。
Ⅰ2 松潘—甘孜变质地带:变质作用时期为印支期,变质作用类型属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板岩—千枚岩型)。形成低绿片岩相单相变质岩石组合。无混合岩化作用。
根据原岩建造的不同,本变质地带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三级变质单元:Ⅰ21阿坝—马尔康变质岩带;Ⅰ22石渠—雅江变质岩带;Ⅰ23义敦变质岩带。
Ⅰ3 金沙江变质地带:变质作用时期为华力西期;变质作用类型属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线型)。形成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变质岩石组合,属低压相系。混合岩化作用强烈。
Ⅱ, 秦岭变质地区:包括3个二级变质单元:Ⅱ1摩天岭变质地带:变质作用时期为晚元古期(晋宁期),变质作用类型为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绿片岩相型),形成绿片岩相变质岩石组合,无混合岩化作用。
Ⅱ2 迭部—康县变质地带:变质作用类型属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时期为华力西期。出现绿片岩相变质岩石组合,中压相系,尚未发育混合岩化作用。
Ⅱ3 大巴山变质地带:变质作用时期为加里东期,变质作用类型为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出现低绿片岩相单相变质岩石组合。无混合岩化作用。
Ⅲ, 扬子变质地区:包括3个二级变质单元:Ⅲ1 泸定—攀枝花变质地带:变质作用时期为单元古期(吕梁期),变质作用类型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面型)。形成绿片岩相—麻粒岩相变质岩石组合,属低压相系。混合岩化作用强烈而普遍。受变质地层为康定群。
Ⅲ2 会理变质地带:变质作用时期为晚元古期,变质作用类型属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绿片岩相变质岩石组合。无混合岩化作用。受变质地层为会理群,登相营群,峨边群。
Ⅲ3 川东南变质地带:变质作用时期为晚元古期,变质作用类型属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出现低绿片岩相单相变质岩石组合。无混合岩化作用。受变质地层为板溪群。
Ⅲ4 灌县—南江变质地带:变质作用时期为晚元古期,变质作用类型为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形成低绿片岩相单相变质岩石组合,无混合岩化作用。受变质地层为盐井群、黄水河群、白水河群、火地垭群。
Ⅲ5 盐边变质地带:变质作用时期为晚元古期,变质作用类型为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形成低绿片岩相变质岩石组合。无混合岩化作用。受变质地层为盐边群。
Ⅲ6 川中变质地带:变质作用时期为早元古期,变质作用类型属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面型)。形成绿片岩相—麻粒岩相多相变质岩石组合,属低压相系。混合岩化作用强烈而普遍。受变质地层为康定群。
四、四川混合岩化作用的研究:如前所述,混合岩化作用在四个变质单元中有不同程度的发育,有的比较强烈,有的强烈而普遍。但历来对其时代、划分、成因争论颇多而众说纷纭。
扬子地台的基底是我国南方基础地质学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通过变质地质学的研究,特别是混合岩化作用的研究,将“康定杂岩”解体,其中的变质基性火山岩、变质复理石碎屑岩及其混合化作用的产物,作为变质岩系地层已被划分出来,并建立了时代属晚太古代—早元古代的“康定群”自下而上划分为咱里组、冷竹关组。对该群的原岩建造进行了恢复。根据康定群的变质岩石学特征、变质相带、变质相系、混合岩化作用特征,从变质作用的起始状态,变质作用时期、变质作用类型等诸方面详细分析对比后认为,四川扬子地台基底具有结晶基底和褶皱基底双层结构模式,并指出中国南方扬子基底具有相似的双层结构。
对金沙江变质地带苏洼龙混合岩田、龙门山后山变质地带丹巴混合岩田混合岩化作用的研究,查明了混合岩的岩石学特征、混合岩的残留体特征、混合岩化的分带、展布规律与花岗质岩石的成因类型,并对混合岩化作用与区域变质作用的关系及形成时期进行了探讨。
五、变质作用与地壳演化的研究:如前所述,四川变质作用明显地具有多期性,从老到新可清楚地划分为早元古期、晚元古期、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每期变质作用发生的大地构造环境都有明显的差异,出就是与所处的地壳演化阶段有密切关系。从区域变质作用的角度看,可将四川区域变质作用的演化史分为太古—早元古代、中元古代—震旦纪前、震旦纪—古生代、中生代4个主要阶段。
扬子变质地区的早元古期、晚元古期变质 作用构成了扬子变质地区的元古变质旋回。川西变质地区的华力西期、印支期变质作用构成了显生变质旋回。每一变质旋回的前期为区域动力热浪变质作用,后期则为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表现了变质作用的周期性变化。早元古期—晚元古期是这样,华力西期—印支期也是这样,变质作用类型的演化,具有由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向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发展的趋势。
早元古期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面型),以大面积的角闪岩相和混合岩化作用及地壳重熔花岗质岩石的发育为特点,显示早期地壳薄,大面积热流值高的普遍规律。华力西期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线型),具有以大面积绿片岩相变质为主,表征高热流值的角闪岩相、混合岩化、地壳重熔花岗质岩石呈线型分布,显示晚期随地壳的加厚,大面积热流值已普遍降低的特点。总的看来,地壳热流值的变化具有逐渐降低的不可逆演化规律,同时又表现了周期性的变化特点。这就是四川地壳演化多旋回的总体格局在变质作用方面的体现。
由于四川的区域地质极其复杂,变质作用的研究基础又十分薄弱,固而尚有不少重大问题遗留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四川东部组成扬子准地台结晶基底的“康定杂岩”比较发育,这在整个扬子准地台甚至中国南方都很有代表性。对其时代、划分、对比及成因、变质作用的深入研究,对搞清中国南部的地壳演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扬子变质地区结晶基底区域变质作用的时期除时限为1700—1900Ma的早元古期外,是否还有时限为2500—2900Ma相当于晚太古期(即阜平期)的变质作用存在?值得进一步研究。
在湘、黔、桂(四堡群、梵净山群、冷家溪群等),形成扬子准地台褶皱基底的变质作用时期为1000—1400Ma的四堡期或武陵期。该中元古期变质事件在四川的存在、规模、地位如何?四川西部的碧口群、通木梁群、黄水河群、盐井群等的变质作用时期暂定为晚元古期,但因其大多呈孤独的断块状产出,与周围地质体的依存关系难以确切定论。其变质作用类型、变质作用时期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著名的攀枝花含钒钛磁铁矿床的层状基性一超基性岩,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属华力西期,K—Ar全岩年龄为300—400Ma。近年来,冯本智等取辉石单矿物经中国科学院40Ar/39 Ar法测定结果,辉长岩生成时代为1508±0.517 Ma。再结合区域地质来看,在泸定—攀枝花变质地带,在1500Ma前后可能有一次重要的热事件,由此对钒钛磁铁矿床的成因提出了异议。若1500Ma前后的热事件是攀枝花型钒钛磁铁矿床的重要成矿时期,这一对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床的成矿时期提出的新认识,对攀西地区成矿规律及扬子地台基底钒钛磁铁矿床找矿方向的研究将是至关重要的,这一问题尚待以后进一步研究解决。
玉树—甘孜—理塘—木拉深断裂带,是四川西部一个重要的构造带,沿断裂有基性—超基性杂岩、放射虫硅质岩、混杂堆积,在该构造带西侧,发育有金沙江变质地带,其变质作用类型为低压相系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在构造带西侧(金沙江西岸地区)是否发育有高压型低温变质带?若有,这种双变质带的配套出现,及与上述地质事实之间是否有又必然的内在联系?反映的大地构造位置、环境、找矿远景是什么?目前尚不能完全确定。
1983—1989开展了相当于1:20万区调总结的《四川省区域地质志》和《四川省矿产总结》的编写与研究。四川省区域地质志共分五篇,其中第三篇为“区域变质岩和变质作用”,经过七年的努力,在编制四川省变质地质图的基础上,对四川省变质地质学的研究更上了一层楼。《四川省区域地质志》、《四川省矿产总结》被授予1990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1—1986年还参加了《1∶400万中国变质地质图编制与研究》项目,该项目是在变质地质学专家、老前辈程裕淇、董申葆、沈其韩、孙大中、卢良兆等指导下完成的。1∶400万中国变质地质图于1986年由地质出版社公开出版。被地矿部授予1987年度科技成果一等奖。后于1989年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2008年11月25日于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