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质局、容大集团、区调队、四川省容大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川地区调队、矿产勘查、测绘、地质公园、国土科技、地灾、容大矿业
文化建设 corporate culture
当前位置:文化建设 > 山川之英> 难以忘怀的那些...
分享到:
难以忘怀的那些事之点滴(梁信之)
返回列表

在四川省地矿局区调队二十余年,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总有一些经历过的事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同事诚挚的关心和帮助令我永世难忘

 

经过几年艰难的努力,19754月我终于从湖南省地矿局区调队调到四川省地矿局第三区测队工作,算是基本实现了我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到大队报到后,我就被分配去甘孜州川西高原进行野外作业的二分队,给罗克珏小组当助手,参加120万波密幅苏洼龙一带的地质填图和地层剖面测制。

虽然,从19628月成都地质学院毕业就在湖南区调队搞区调工作已经十多年,但是湖南的地质地形地貌和海拔高度与川西高原完全不是同一个层面的东西。对川西地区地质构造不熟悉我并不害怕,只要自己肯下功夫,会很快跟上的。最要命的是,这几年为工作调动迟迟不能解决,心情总是处于比较紧张和压抑的状态,在调动体检时,血压突然变高了。如今,血压问题倒成了我上高原的一块心病。

5月初,在大队组织欢送野外队出发上高原的锣鼓声中,我既兴奋又极度忐忑不安的离开名山水碾坝大队部。分队全体同志乘坐的都是队上的南京牌敞篷货车,被盖卷和装着野外帐篷、米、面、咸肉、干菜、高压锅等等生活和工作用品的竹背筐就是我们的坐凳。

当时,通往西藏的318川藏公路路况极差,窄窄的路面只容得下两辆汽车错车。经过一秋一冬没有维护铺垫泥土的碎石路面象搓衣板一样,汽车行驶在公路上卷起尘土满天飞扬,四周除了灰蒙蒙的一片,什么东西也看不清楚。我们在车上颠簸摇晃一天下来,除了两个眼珠还是黑亮黑亮的外,浑身上下、鼻孔、连内衣里都满是黄黄的灰尘。川藏公路在河谷和高山中盘旋,一边是高高的仿佛随时都可能垮塌的危崖,另一边是深不见底的高坎下湍急的河流或沟壑。翻越高呀高万丈的二郎山时,总能见到出了事故的车辆。同车的同事们已经多次往返这条路,也许是司空见惯,他们若无其事默默无声的相互依靠着打盹。我却是第一次走这样的路、第一次上高原,加上逐步开始的高原反应,心里非常紧张和难受。提心吊胆地摇晃颠簸了两天多,终于到达了分队部设置地—甘孜州巴塘县城。

那时的巴塘县城,就是沿川藏路两侧由当地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门的办公房屋,解放军兵站、商业局、供销社的34家商店、一家旅馆饭店和与川藏路斜交的两、三条小街两侧矮矮的居民住房组成,规模很小很小、除开驻军、常住人口恐怕不会超出三、四千人。分队各小组都分别借住在驻军、军队医院、县气象站等单位里。各小组一边休整一边作上山跑野外的准备工作。

出野外前,分队和小组的同事知道我是第一次上高原,都一再叮嘱我千万不能感冒,否则高原反应会很严重,人会很难受,至于还可能会有什么很可怕的后果大家就到此不再往下说了。因为有同事们的叮咛,所以我自己十分注意穿衣保暖生怕感冒。可是事情常常是事与愿违,越怕感冒,越是小心翼翼的注意保暖,到小组准备上山的前一二天还是真感冒了。本来初上高原的高原反应就重,加上感冒了,我头痛欲裂难受极了,无法睡觉。躺在被窝里辗转反侧想起在调动报到时,区调队管人事的头儿不知他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说了一句,“若是不能适应高原野外工作就得把我退回湖南去”,心里更十分紧张压抑。小组已经决定上山开始野外工作,我没有退路,无论无何只能硬着头皮跟大家一起上山了。

到达工作区范围,看到金沙江东岸高差极大、坡面又十分陡峭的地形,我心中真是惴惴不安。高原反应和感冒产生的剧烈头痛,就象有千斤石头压顶,弄得我整天头都无法抬起。耷拉着脑袋没有一点精神,根本无法承担跑路线填图的工作。组长罗克珏看到我难受的样子,就主动安排我跟着管后勤的张祖述一起为小组搬家,他和刘家友一起去跑填图路线。

因为是地质填图,所以基本上每天或二、三天就要搬一次家。在高差很大的金沙江东岸,虽然雇有马帮驮运行李,在山路较好的地段上坡时还能骑一段距离的马,但因头痛不已,全身都非常难受。每天也只能跟着驮队后面,没精打采无可奈何地耷拉着脑袋慢慢走。有时实在是感到痛苦不堪,我真想一屁股坐下去不走了。

老张为了照顾我,他一声不吭地把本来是由两个人做的一切后勤工作承担了起来。每当搬到新的驻地,我丝毫没有能力帮着下驮子、搭帐篷、捡柴火、提水等等,可老张一点也不计较和怪罪,他总是让我找个地方坐着休息。他一个人和赶马的藏族民工把这一切做完,然后赶快烧开水让我吃药,再给我泡上一壶浓浓的热茶喝,以便让我的头痛能减轻一些,压抑的精神状态得到改变。

就这样一个多星期过去了,无论经过吃药和休息,我的头痛情况也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老张都替我感到着急。他两次劝我下山回分队部去,但是,我那敢下山回分队部去呀!我告诉老张,我调动来到大队报到时,人事科的领导给我说得很清楚,半年的试用期,如果不能适应高原野外工作,还得退回湖南区调队。那么,我这几年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努力岂不是前功尽弃白费了吗?所以,我没有退路,无论无何必须得坚持下去。老张听说这些缘由,就不再劝我下山回分队部,而是更加的关照我。组长罗克珏和小刘也都宽慰我,给我打气,说一定会适应的。在高原反应和怕退回湖南区调队身心双重压力下,我的精神几乎要崩溃了。

在将近半个月后的一个天气非常晴朗的日子,我们搬家到一处海拔4千米左右的地方。那是一条小河边上的小草坝子。周围的山上长着稀疏的松、杉等乔木树和杜鹃等灌木丛,景色真的十分美丽。老张象往常一样,同马帮一起下完马垛子,选好一处比较平坦、干燥的草地搭好帐篷,让我在帐篷里靠着马褡子斜躺着休息。他一边招呼赶马老乡去捡柴火,一边找回几块大石头支上锅烧开水。不一会水开了,老张给我泡上一杯浓浓的茶。

说来也真是那么神奇,当我喝完一杯滚烫的浓茶后,一股暖流在胸中涌动。突然,我觉得神清气爽的感觉充溢了全身,往日沉重的头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四肢也开始恢复力量,我感到往日的青春与活力回到自己身上。我起身走出帐篷,碧蓝碧蓝的天飘着朵朵白云,暖暖的阳光洒满草坝子,小河流水潺潺、杜鹃花是那么鲜艳,远处的雪山峰峦重叠……啊!高原的自然景色竟然是这么美丽!我压抑苦闷了十多天的心情一下子就轻松了许多。往日的头痛使我整天低着头,痛苦的心情让我对什么都视而不见。我张开双臂尽量拉伸身体四处张望着,贪婪地享受大自然给我带来的舒心愉悦。

草坝子周边的山坡,一条山路弯弯曲曲的向上盘旋。我突然决定去试试爬山,看看会有怎样的反应。我进帐篷拿上罗盘、图夹和铁锤同时给老张打了个招呼,就慢慢地沿着山路上行。虽然气踹吁吁,走上一段就要停下来歇歇。但困扰我半个多月头痛的高原反应已经消失,信心逐渐在心中升起,我坚定步伐一步一步继续向上攀登,终于上到了海拔近4900左右的一个山梁上。望着叠嶂起伏的群山,心情激动不已。我在心中暗暗欢呼!高原,我终于征服了你,我胜利了!我能适应高原工作了!我不会被退回湖南区调队了!

从第二天开始,我就跟罗克珏组长开始了在高原上的地质工作生涯。这一年,我们小组四个同志一直在高原上工作到11月上旬,圆满地完成了分队下达的全部任务。

在我初上高原最困难最无奈的时候,是同事们真诚的关心和无私的帮助给了我信心和力量;那一份份质朴纯真的友情让我时时铭记在心,没齿难忘!

 

乘皮筏子横渡金沙江

 

川西高原上的金沙江河段素以山高水急闻名于世。为了完成区调图幅工作任务,我曾和小组的同事一起在两个地方五次乘皮筏子横渡金沙江。

197510月中旬,我们小组完成了在金沙江东岸甘孜州巴塘县苏洼龙地区的地质填图和地层剖面测制任务后,就只剩下到属于西藏自治区的金沙江西岸补采岩体同位素年龄样品的工作。而要到金沙江西岸去采样,如果从陆路走,将会绕很远的路,无论是时间还是工作经费都很不划算。这样,只有乘藏族老乡的皮筏子过江是距离最短、经费最省的一个途径了。

乘坐皮筏子过金沙江对我这个刚上高原工作的人来说既觉得好奇与兴奋,但更多的还是心存恐惧。金沙江在甘孜州苏洼龙的河段,十月份的河面并不算宽,估计也就200多米左右。水流虽不很湍急但也是浪花不断,局部还清晰可见一个个的漩涡流。那用牛皮制作的皮筏子具体是个什么样?过去只是在电影银幕上看到过。皮筏子载着四个成年人在金沙江里漂会是什么感觉?最重要的是,这安全吗?万一掉进金沙江里,那可不是开玩笑的呀!

十月的高原气候很好,大多数时候都是晴朗的蓝天白云朵朵,阳光明媚空气清新。而金沙江河谷的十月更美。这儿海拔相对较低,气温比高原温暖,算是甘孜州藏族的农区之一。田地里的青稞熟了,苹果、石榴、核桃挂满枝头,萝卜、白菜、韭菜等等新鲜蔬菜也丰富多彩。

罗克珏组长很快就联系好了负责接送我们过金沙江的藏族老乡。在一个彩霞满天的清晨,组长老罗、我、还有小刘三个人早早吃了饭,带上工作用具和午餐,就从驻地苏洼龙公社办公室下山到金沙江边等候划皮筏子的藏族老乡。

不一会,看见不远的山坡上,一个很彪悍壮实的中年藏族汉子背着一个比他身高还长一些的皮筏子沿着小路拾级而下,看他步履轻快,我估计皮筏子不会很重。等他走近放下皮筏子,我仔仔细细观察后才第一次知道:原来皮筏子是用山里很有韧性的藤条,用牛皮绳捆扎而成的,长约2多、宽约1多的椭圆形框架,框架外面绷了一层很紧的整块生牛皮,就形成了皮筏子的船帮和船底。然后,再把若干个用整羊皮做成的气囊,一个一个紧密相依的用牛皮绳牢牢地捆绑在皮筏子的船帮和船底,利用浮力使皮筏子能在水中承载一定的重量。

藏族老乡热情地给我们介绍说,他的这个皮筏子可以载4-5个人或4-5百斤的东西过江,让我们放心,一定很安全。看着滔滔的江水,再看看这小小的皮筏子,我的心里真是暗暗地打鼓,但又不好说出自己的胆怯。

老乡把皮筏子放到江面上并紧紧地拉住让我们上去。老罗和小刘平静地走了上去,并按老乡的吩咐在合适的位置蹲下来用手扶着船帮,我此时当然只能把心一横咬紧牙关硬着头皮上了皮筏子,也照样蹲下用手紧紧地扶着边帮,心里七上八下的。随后藏族老乡也上到皮筏子的后端,一只脚蹲着另一只跪在皮筏子底上,他用浆使劲地划起来。

皮筏子轻快地离开江岸,被江水冲着向下游江心的激流冲过去。金沙江这段江面虽没有惊涛骇浪,但落差还是不小,江水的速度也还是较快地带着皮筏子向下游漂。水流冲得皮筏子颠簸不已,激起的浪花不断跌落在我们的脸上和手上,冰凉刺骨的雪山水激得人心惊肉跳,我觉得自己的心都跳到了嗓子眼紧张得快要窒息一样,那时的脸色不知有多么难看。我不敢看江中那飞速旋转的漩涡,时不时情不自禁地闭上自己的眼睛。藏族老乡泰然自若的用他那强悍有力的双臂娴熟地用力划呀划,居然,皮筏子很快就穿越了江中心的激流区。我悄悄地出了一口长气,心态也渐渐平稳了下来。等皮筏子稳稳的靠在金沙江西岸时,我真有一点梦游的感觉。我随便目测了一下对岸的出发点,噫!离这儿起码有300多米左右了。

我们赶快上山到达工作区抓紧时间采样,到下午5点多钟,又回到金沙江边乘坐藏族老乡的皮筏子返回金沙江东的驻地。这次,走上皮筏子我心平气和,一点也不紧张,对划皮筏子的藏族老乡有了充分的信赖。很遗憾的是,那时紧张得忘了测一测横渡一次大约要多少时间。

就这样,连续两天我们坐着这位藏族老乡的皮筏子4次横渡金沙江,既节约了工作时间和经费又让我增加了和皮筏子亲密接触的见识和阅历。

第二次乘皮筏子横渡金沙江是1980年的8月,地点是甘孜州北面的石渠县邓柯。当时,二分队正进行120万竹庆幅区调工作。开始,我同陈功柱、贾保江、张国和、王瑞清等一起在金沙江西岸的西藏自治区江达县德达区搞河流重砂、水系沉积物取样和岩性地质填图工作。

8月上旬左右,第一阶段工作结束,小组到了西邓柯整理资料、清理样品,并准备把取得的样品送回大队,以保证能及时获得鉴定报告。可是到了西邓柯我们才发现,村子周边都是草地和光秃秃的山坡,无法弄到柴火烧水煮饭。这使小组的日常基本生活和准备进行的资料整理工作都无法开展,不得已小组给分队打电话求援。

很快分队杨指导员带着分队的值班汽车给我们送来好几百斤木柴,但是公路只通到在金沙江东岸的东邓柯。他们就请来皮筏子将木柴渡过金沙江送到西邓柯的江边,皮筏子来回2趟才运完木柴。随木柴而来的还有要我去江东另一个小组帮助完成河流重砂、水系沉积物取样的通知。我立即收拾好马褡子,带着小组已经整理好的样品乘坐送木柴的皮筏子再一次横渡金沙江。

有了在苏洼龙乘皮筏子横渡金沙江的经历,我对乘皮筏子横渡金沙江不再感到恐惧,同时从内心由衷的升起对发明用皮筏子渡江的聪明先辈们无限的敬意。更何况邓柯这段金沙江河段江面宽阔、水流平缓,我坐在皮筏子上,悠然自得的欣赏着金沙江两岸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不知不觉皮筏子就靠了岸。

 

牛粪火

 

1977年二分队开始进行120万义敦幅区调工作。鉴于一分队在120万赠科幅工作时,有职工在拿它乡境内被土匪绑持事件发生。为了安全,分队决定将在与该地区邻接的东半幅(二个110万图幅)进行河流重砂、水系沉积物取样的我们小组和张明锋小组合并成一个大组在一起工作。两个小组合在一起,队上的职工就有8个,再加上4个藏族基干民兵赶马民工和近二十匹马,走在一起肯定会是浩浩荡荡颇为壮观,对人数极少的土匪会很有震慑力,令他不敢轻举妄动。

61吃过早饭,分队值班车就把我们两个小组的人员和物品送到毛垭坝的川藏公路边,约定好的4个藏族基干民兵赶马民工赶着近二十匹马早一天就在那里等着我们了。车一停下,藏族老乡和我们一起七手八脚的下车并随即就跺好马驮子,一行人和长长的马队雄赳赳、气昂昂、浩浩荡荡地向计划的工作区出发了。

当天预定的驻地是曲登草原位于曲登河东岸的一块草坝子上。曲登河由北向南沿着开阔的U型河谷流淌,两岸宽阔平缓的河岸就是很好的草原牧场。草原上除了稀稀疏疏的一些低矮的杜鹃灌木丛外全是草地,草原两侧的高山光秃秃的,连草都没有。曲登草原海拔高程在4000多米,六月初还是草原刚露新绿的季节,牧民们都还在冬季牧场,所以辽阔的草原上除了我们就了无人烟也见不到一头牛羊。

到达预定的驻地已是下午快两点了,天阴沉沉的,不见往日灿烂阳光,虽不大的风却带着缕缕寒意。这儿正好有一个藏族牧民搭过牛棚子的位置,不仅地坪较干硬,而且还有一堆未烧完的干牛粪饼。藏族民工把他们的大布帐篷就搭在这个位置上,然后我们小组的4个帐篷和民工帐篷搭成能互相照应的位置,以防土匪袭击。大家齐心协力搭好帐篷又赶快垒好灶做午饭,烧锅的柴火就是那一堆干牛粪饼。我们和藏族老乡的伙食是各自分开的,藏族老乡是烧酥油茶就糌粑,我们还是习惯高压锅煮大米饭。

吃完午饭,时间是晚了一些,不能开展野外作业了。几个带有鱼钩鱼线的同志拿上早准备好的树枝鱼竿兴冲冲地到曲登河钓起鱼来。曲登河是无量河的一条较大支流,河道弯曲,水面宽阔、水流缓慢、而且也比较浅,很多地段都可以骑马涉水过河。我和张明锋在帐篷里商量准备第二天的工作安排,不时可以听到同志们钓到鱼的欢呼声,看来河里的鱼不但多而且还很容易钓哩!

到了下午五点多钟,天突然暗下来,很快纷纷扬扬下起鹅毛般的大雪来。可是在河边钓鱼的人们钓兴正浓不愿收竿,顶着大雪继续钓鱼,一直钓到天暗得已经无法看清鱼线浮标,才提着装了不少鱼的水桶回到帐篷。

看着他们一个个的棉衣背部都几乎被雪水湿透,藏族老乡赶紧在他们的大布帐篷里用干牛粪饼烧了一大堆火。借着徐徐夜风,牛粪火居然燃起了很长的蓝色火焰,热力十足烤得人浑身热烘烘的。我们几个同志每人拿着一件湿棉衣围在牛粪火堆周围希望靠这堆火把棉衣烤干,湿湿的热气很快就弥漫了整个帐篷。在温暖的帐篷里大家说说笑笑兴致很高,手上还不忘不停地翻动棉衣。在热闹的气氛中,我一方面是心情愉快得有一些忘乎所以,另一方面是对牛粪火的热量的确有些估计不足,可能翻动棉衣的次数不够多,结果还把胡寿康的棉衣给烤糊了一块,这让我心里十分过意不去。这一天,是我第一次知道牛粪还可以做燃料,而且热量还那么足。

在后来的野外工作中,好多次路过藏族老乡的帐篷时,总能看见藏族妇女将专门收集起来的牛粪做成粪饼摊晒在草地上,或是在收捡已经晒干的牛粪饼堆放储存。我们自己也多次在很难找到柴火的草坝子上住宿时,去捡一些藏族老乡没有收走的干牛粪饼来烧。闻着夹杂着青草味的牛粪气和饭菜的香气,心中常常不尽感慨。唉!人的生存能力多么强啊,无论在多么艰难的环境里,总会找到生存的办法。看似世间的“废物”,人们也可以让它们发出热和光。

 

有幸参加《四川省区域矿产总结》项目的工作

 

1985年底,在完成1:20万康定幅、禾尼乡幅、新龙幅、三幅联测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最终评审、验收后的修改,按大队调遣,我到已经组建多时并已开展工作的八分队《四川省区域矿产总结》项目工作。

我在八分队《四川省区域矿产总结》项目中担任技术负责人。除负责一些技术业务上的日常管理外,还同项目中的其他地质技术人员一样,分担了片区内铜、镍、钴、锡、钨、铂族、铝等矿种的工作;并且还要担负片区报告中的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区域成矿规律及成矿区、带特征等章节的编写。

说实话,我肩上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都相对比较大。但当时的想法还是很简单,自己是技术负责人嘛,肯定应该比其他同志多做一些事才行。而且根据自己以往的体会,难度大的工作能促使自己更加努力去学习和思考,业务工作能力和地质科技知识水平都能得到较大提高。后来,《四川省区域矿产总结》项目编委会又让我参加了涉及全省范围的一些编写难度较大的章节或专册文稿的统纂和最终验收后的修改。我都以同样的心态接受了下来。

在湖南省区调队和四川省区调队二十多年的区调工作中,自己都局限在单个120万图幅范围内承担小组或分队野外地质工作或分队技术业务管理。所以,思想上考虑的只是如何完成任务;在技术业务方面也仅限于小组、分队任务所涉及范围内的地层、岩石、构造、异常及矿点检查等等很局限的领域和深度。从来没有想过要超越任务之外去思考或研究更大区域、更深层次的地质、矿产方面的科技问题。因此,无论在地质矿产科学理论知识水平,还是观察、思考矿床地质学的眼界和深入程度都狭窄而肤浅。《四川省区域矿产总结》项目涉及矿床地质和区域地质的广度、深度都比自己以往所有参加的项目扩大和加深了很多,这对我的确是一次很大的挑战。

为了能较好地完成承担的所有工作任务,自己只能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有关矿床地质和区域地质科学方面的理论、新的研究成果,期望在较短时间内较快地提高对四川省区域地质和矿床地质的认知水平。

当时,正值国内处于矿床地质研究成果丰收的时期。四川省和全国陆续有一大批重要矿产的典型矿床和部分重点成矿区的区域成矿研究专著出版(内部),各种成矿理论和观点分别在不同的专著或文献资料中提出。较【总结】项目先行一步的《四川省区域地质誌》运用新的地质科学理论对四川省区域地质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论述。

面对如此浩瀚的地质科学文献资料,围绕《四川省区域矿产总结》项目的需要,那几年我真是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学习。凡能找得到的专著或文献资料无不是反复的阅读、记笔记、咀嚼、理解其精髓。

参加《四川省区域矿产总结》项目工作五年间,无论是编片区报告文稿还是全省报告的统纂文稿乃至评审验收后的修改文稿的编写,我都是一次又一次地修改、改写,也许比其他同志投入了更多功夫、耗费了不少心血,殚精竭虑地期望写出更好的文稿。但是,毕竟自己在四川省野外工作时间很短,参与的区域地质调查图幅太少。对四川省辽阔地域的区域地质和众多的矿产都还很陌生,当然更谈不上有所研究了。因此,对四川地质构造和矿产特征的认识不能达到较高水平,不能从总体上把握住本质和精髓。加上文笔笨拙,对报告中“区域成矿地质背景”部分终究未能编写出较满意的文稿。最后,编委会只好请对四川省区域地质有较深研究的张盛斯改写完成该部分。

虽然如此,我始终为能参加《四川省区域矿产总结》项目感到幸运和满足,几年的经历让我终身难忘。参与《四川省区域矿产总结》的编写,促使我学习了很多与之有关的理论和知识,打开了我的眼界和思路、提升了思考技术业务问题的境界,技术业务能力和认知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业无止境!人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越是主动承担难度大的工作项目,愈能“逼迫”自己学成一点有用的东西,增长自己的才干。

发布时间: 2016-10-17      浏览次数:1750       新闻来源:川地区调队       作者:梁信之 上一篇 下一篇
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不仅存在较多的安全漏洞,也无法完美支持最新的web技术和标准,请更新高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