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我1959年下半年由万县地质队调到达县地质队刚组建的区测分队,分队部设在南江县沙滩。负责开展1∶20万南江幅区测工作。1961年更名为四川省第三区测队,大队负责是胡正纲工程师。分队技术负责是蔡远松(正)候立玮(副),队部迁至南江文庙。因1960年所用南江幅地形底图达不到要求作废。1961年又用1∶5万航测地形图作底图进行第二次地质填图。1961年,何宗慧从广西玉林地质队调来南江工作。1962年与甘孜地质队区测分队及部分绵阳地质队普查分队合并组成第二区测队,队部设在广元。大队技术负责是郝子文工程师。我于1962年调平武分队,进行地质填图工作,技术负责是毕长贵、简仁初(副)。因缺乏1∶5万地形图而停止该项任务。1963年,我曾在二分队广元测制地层面。1965年一分队从南江搬至德阳罗江,我在一分队任分队技术负责人。负责完成了灌县幅、茂汶幅的1∶20万区调任务。1975年至1979年完成1∶20万马尔康幅区调任务。1979年底,又与名山三区测队合并,更名为四川省区调队。我调五分队任主工程师,完成了1∶20万小金幅区调任务。1985年调重庆川东南地质大队一分队任主任工程师,负责拱长背斜兴文等六个半图幅1∶5万区调任务,并授予高级工程师职称。以上成果通过国家评委验收合格,均已正式出版。提供给有关单位使用。
区调工作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是一项基础工作,它的开展结束了我国1958年以前用稀疏路线填图找矿及部分地空白区的历史。按严格的1∶20万规范要求进行新一轮填图找矿工作。该项工作也是地质部门工作中流动性最大,最艰苦的工作。全省的区调同仁们硬是用自己的双脚走遍了巴山蜀水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展1∶20万区调填图,分布于龙门山与九顶山之间的彭灌杂岩体区,全属无人烟区,多数地方是无路可走,当时填图组的编制是组长、助手、伽码测量各一人,后勤二人,向导一人,民工2-3人,技术人员都各自背被子及生活用品,每日均负重十余公斤进行工作,民工主要背送大米与帐篷。无人区一条路线工作时间一般安排7-15天,然后在到有人区补给粮食及生活用品,每日填图路线长10到15公里,天天走路,天天搬家,时间非常紧张,行程相当艰辛。如有一次,走到一个V字型水沟内,连搭帐篷的平地都没有,晚上就只有在一个狭窄的小岩洞内与死人白骨骷髅相伴而眠。又一次在九顶山南坡冬冬响一带工作,所背上山的干菜已吃完,炊事员在途中拾到一朵野菇,早餐全组人员共吃这微不足道的一点野菜。工作到十点左右,突然接二连三的一个个上吐下泻不止,有的连黄胆水都吐出来了,疼得在地上打滚,全身无力,只好在冬冬响的岩窝躺了两天,吃了小组带上的止泻药后撤离下山。另一次从映秀向西沿鱼子溪逆流而上三公里许,到达卧龙森工局场部(现熊猫保护区基地),听当地羌民传说,南侧高山顶上盘龙寺附近解放前有一架运钞票的飞机撞毁在那里,当地居民连续十多天在那里拣金元卷,然后,用背篓背下山,后来因为下雨要将钱烤干而发生了火灾,将盘龙寺烧了。当时,我们认为是个美丽的传说,第二天我们进行填图,经过高三千多米的盘龙寺时,发现了飞机仪表板的碎片,其上还有英文标志,盘龙寺的确已毁,其寺庙地基尚存,传说成为事实。由于映秀断层正是成都平原与中高山分界处,气流变化十分明显。2008年5月发生汶川地震后,在救灾过程中,解放军的一架直升飞机就坠毁在其北侧,说明该地区的地势和气候条件是多么的复杂和恶劣。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在彭县滴水岩窝海拔1000多米的斜坡上发现一钍矿点,我在追索一高异常带时不慎跌下一高六至十米的陡坎,腰部受伤,在岩窝里住了几天。该处正位于盆地后缘,向南眺望成都平原就在眼下,早晨高山上的云雾如瀑布般地倾泻到平原上空,构成一望无边的波浪般的云海,当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的时候,其景色比在峨眉山看日出还壮观。到了中午,白云消散后,晴空万里,成都平原一片青苗,像绿色的海洋。到了晚上,远望成都市万家灯火闪烁,其景色十分美丽。若在该地修建一些休闲场所,将带来一定的商机,成为成都市的一大景点。在七十年代进行小金幅区调时,1935年红军长征时路过的艰苦地段,大小雪山都在这个图幅内,当时红军由宝兴硗碛步行跨越大小雪山(现夹金山、梦笔山),与茂县方面来的第四方面军汇合,在两河口召开了著名的两河口会议。因工作需要,笔者曾经两度翻越大小雪山,冒着风雪严寒,踏着齐膝的冰雪前进,去完成区调任务。1965年何宗慧调到三分队在1∶20万绵阳幅中负责野外河流重砂取样工作。1968年到1972年调到一分队,在灌县牛头山等地进行野外矿点检查工作。1973年后调大队实验室搞区调重砂鉴定工作。
为了完成1∶20万区调工作,我们有几个亲密的同志在工作岗位上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如1962年在广元白水河测地层剖面时,钟加昌同志被水淹死。薛伯恒同志在平武幅片口地区淘砂过程中在一小河涉水时被洪水冲走。景跃安同志在丹巴大渡河边为抢救一驮马被水淹死。填图组长刘长海同志于动乱年代在罗江死亡。刁开祥与小吴在甘孜州地区淘砂工作完成后回归途中被冻死在路上。
在区调工作五十周年庆祝前夕,回头看到过去的1∶20万区调成果被各经济建设单位广泛使用,并获得了广泛的效益,得到了好评。重庆市地质队根据1∶20万区调成果编制了重庆市地质图广发到了各区县国土局使用。区调中找出了的大批矿产地,如砂岩型铀矿、冬冬响磷矿、金川县大理岩等。在修建高速公路和铁路及各种隧道开挖过程中;在大江大河修建水库和选坝过程中;在各大城市高楼大厦的选址过程和地基处理过程中,区域地质调查资料都起到了广泛的作用。我们老一代的区调工作者,为此献出了一生的心血,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如今,当目睹各建设领域广泛使用我们的劳动成果而使我国经济建设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时,心中感到无限欣慰,作为老区调工作者我们感到自豪。为此作出牺牲的同志,若在地下有知的话,应当感到欣慰。
2009年3月20日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