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质局、容大集团、区调队、四川省容大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川地区调队、矿产勘查、测绘、地质公园、国土科技、地灾、容大矿业
文化建设 corporate culture
当前位置:文化建设 > 山川之英> 战斗在藏北羌塘...
分享到:
战斗在藏北羌塘无人区的区调队员(贾保江)
返回列表

在今天我国地质矿产事业欣欣向荣、地质队装备大大改善、地质队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日子里,我们不能忘记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后期我们曾经经历过的艰苦岁月。在那个年代里,地矿事业萎缩,任务严重不足,经费难以维持正常运转,大量人员闲置,相当一部分同志提前退休或退养,一些同志甚至买断工龄,另谋生路…,成都地矿所和区调队的领导、群众都在为本单位的生存而挣扎,在改革开放的阵痛中寻找出路。

一个机遇让成都地矿所和四川区调队走到了一起,成都地矿所的科研人员和四川区调队的地质队员共同承担起青藏高原羌塘盆地的石油天然气地质调查任务,成为这个历时数年有数亿元投资的大项目的骨干队伍之一,成都地矿所在1994-1998年的几年里,争取到一千多万元的工作经费,稳定和锻炼了一支专业队伍。承担的1:20万石油天然气总成调查工程和1:10万石油天然气区域测量工程以及综合研究项目均获优秀评价。青藏项目经理部的同志称赞:“从这支队伍中看到了三老四严作风。”这是对成都地矿所的赞誉,也是对四川区调队地质队员的赞誉。

“羌塘”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北方高地”,这里处于青藏高原的腹地,雪山耸立,丘陵起伏,湖泊遍布,平均海拔达5000m,具气压低,严重缺氧,寒冷干燥,风大雪频,日温差巨大,紫外线辐射强等特点。被称为“人类生存的禁区”。根据我们自己的测量,5月上旬上午8点的气温为零下15℃。在气候极端恶劣、交通极端困难、设备极端简陋的情况下,成都所和区调队的同志们用顽强的意志战风雪斗严寒,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情同手足,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娴熟的工作技能圆满的完成了各项任务,同时建立起了深厚的战斗友谊。时至今日,当年冒着风雪艰难行走定点打标本、半夜里被冻醒坐起身来点烟吹牛、生病了同志们关怀备至问候的种种情景仍历历在目,让人难以忘怀。

由于历史上行业关系等方面的原因,由中国石油总公司勘探局新区勘探事业部成立的青藏石油勘探项目经理部不能使用地矿部的队伍。成都地矿所只能以“成都环境地质与资源开发研究所”这一名义去承担项目,而四川区调队的同志除了在各个工程报告的参加人员名单里列有名字外,并无其派出单位“四川地调院”的名字出现。藏北油气调查的光辉业绩已被记载于成都地矿所的发展史上,它也同样应该反映在四川区调队的历史记载中,使四川区调队及其派出人员的历史贡献得到客观体现。

让我们记住区调队参加藏北羌塘无人区油气调查野外工作的同志吧,他们是技术人员罗健、何扬、尹涛、冯学成、李庆祥、杨大勇;驾驶员王旭、李金山、何守忠、薛东、王福银、吴和平、张德林;地质工王建勇、王瑞清、叶华彬、冯勇、易广科、夏进刚。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些同志能够参加成都地矿所羌塘项目的工作,除了队领导的高度重视外,还得益于原四川区调队一分队技术员、时任青藏项目经理部副经理的殷利甫教授级高工和原四川区调队一分队技术员、时任青藏项目经理部特聘质量监督员的马最良同志。

记得在那几年里,每年3月份我都以成都地矿所羌塘油气项目负责人之一的身份代表成都地矿所到队上,与区调队副队长谭庆鹄同志共同协商确定人员并签订合同。因此,这些同志应属区调队的派出人员。他们是在四川区调队主力部队为区调队的生存和发展而艰苦奋斗过程中的另一支重要技术力量,是对区调队的发展有所贡献的。

 

2008.12.22于成都

作者系原四川区调队二分队技术员、成都地矿所研究员

发布时间: 2016-10-17      浏览次数:2096       新闻来源:川地区调队       作者:贾保江 上一篇 下一篇
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不仅存在较多的安全漏洞,也无法完美支持最新的web技术和标准,请更新高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