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经过两天汽车的长途颠簸,在浓重的夜色中,我们终于看到了哲波山转运站那高悬的灯光。灯光十分明亮、耀眼,在黑黝黝的丛岭中给你一种向往、一种希望。我一扫浑身的疲劳。哲波!我来到了你的面前,将投入你的怀抱,聆听你那动入的故事,领略你那多彩的风姿,共同拥有那火热的生活。
第二天,我们翻上海拔4000左右的垭口,哲波矿区一揽眼底。晨风习习,阳光灿烂。红、黄安全帽在工地上有条不紊忙碌地穿梭;堆场上喷射着银色绵团般的水丝。我听见了那矿石滚动的阵阵悦耳声,感受到了哲波那青春撩人的劳动热潮。
从垭口下200米,从北到南穿过两公里的矿区,我们深入各个堆淋分场、实验室和矿区外围普查小组,听取了分队汇报。耳闻目睹,我们被哲波的人、哲波的事、哲波的气氛所激动、所鼓励。
哲波,是一种象征
哲波这个名字,对我们区调人来说,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在我们经历了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运作,尤其是面对着体制改革可能带来的“中央军”和“地方军”,格局分野的诱感,是坚定不移地彻底打破旧有思想桎梏,走向市场经济,走出一条自己发展的“勘开一体化”道路,还是安于现状,少冒风险,去捧幻想的“铁饭碗”?两种思想、两种观念集中体现在1993年区调队要不要上哲波矿山。讨论是激烈的,也是十分痛苦的。我们地质工作者怀着对祖国的一片赤诚,用双脚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历尽了千难万险,把几代人的青春,甚至生命献给了地质——我们一生苦苦追求的崇高事业;我们不少人霜染双鬓,累了病了,生命在开始枯竭。然而,现实是严酷的,容不得我们稍作休养,必须站起来,必须在风雨中去拼搏,去战斗。以郭达玖书记为领导的区调队党委终于统一了全队职工、干部的思想,区调人高唱“勘探队员之歌”,脚踏实地地迈向了哲波山。这历史的一步,开创了区调人“勘开一体化”的新局面,正式踏上了区调人“第二次创业”的光荣而艰巨的道路。
哲波,是一种精神
大凡去过哲波的人,都会被哲波山矿区职工那种只争朝夕和忘我工作的劳动热情所感动。年初出队上哲波,山上风雪交加寒冷刺骨。屋里的冰冻结了灶台,冻结了设备,连床也与地冻结在一起。哲波山的职工没有退缩,靠大家一双双手、一锹一镐、去挖、去刨。采矿、筑堆、喷淋,不管是风雨雷电,每个职工每天平均工作时间都在12个小时以上。职工头天晚上值了班,第二天只要场上有急事,大家顾不上体息就自动加班,没有叫苦,也没有怨言。尤其是实验室工作每天都超过14个小时。据统计,哲波山实验室一个人5天的工作量相当于一般实验室正常工作期间一个人一个月的工作量;哲波山职工年平均工作量相当于省内同行业职工年平均工作量的2—5倍,生病了,吃几粒药咬着牙坚持轮班换;家里急事,攥着妻子和孩子的信也顾不上回家。尽管他们几年来付出了很多,可在经济上并没有得到实惠,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连正常的收入也没有达到。看着他们那张黝黑的脸,看着他们那满头的长发和胡须,当地老乡把我们二十几岁的职工也认作五十多岁的老同志。可他们是一群好汉。尽管他们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但他们都实实在在为着区调队的今天和明天,他们不愧为区调人。
省地矿厅张彦英厅长在哲波视察时,对哲波的职工大加赞扬,他说: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三光荣”精神。哲波,正是凭着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一个区调人拼搏、奋进。
哲波,是一座熔炉
在哲波,你会感觉到那山、那水、那人、那事在对你的心扉不断冲击,你感觉到心灵的激荡和变化。不论是在分场还是在分队,不论职工还是干部,你都能听到和看到他们对行政、经济管理和技术、工艺的讨论。从矿山开采、堆场定位、喷淋设计到经济预算,干部、职工畅所欲言.备抒已见,深入到每一个细节。职工病了,一杯开水、一碗热汤端在了面前;职工过生日了,几杯红酒、几碟好菜围了一圈祝福;民工没吃的了,职工宁愿自己不吃,把米菜肉送了过去。不论哲波发生了什么困难,大家都相互帮靠,相互支持。这里是一个既温暖又严肃的大家庭,既不容许和姑息有损区调人形象的人和事,又充满着奋发向上,相互理解的人本主义管理气息。有民工说:我们跑了很多地方,就数这里的干部最关心人,我们明年还来干。
哲波,是一种希望
诚然,哲波的开发是困难的。首先是哲波潜在资源不清,可供目前利用的资源十分有限;其次是矿石品位太低,原生矿目前难以开发,尚需要大量的前期研究和研究资金投入;再者就是冰冻期太长,可供开发利用的时间不多。然而,哲波几年来的工作,尤其是96年以来的工作,锻炼和培养出了一支吃大苦,打硬仗的队伍,造就了一支懂矿山管理,懂开发技术的队伍。这是一笔非常难得的财富。我们可以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去施展区调人的才华,把哲波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就开发而言,摆在我们面前的形势是严峻的。哲波山也还有很多工作要我们去进一步完善、把工作做得更好。工作艰巨、责任重大、任务光荣。我们毕竟是区调人,任何艰难险阻也难不住我们。有一个哲波,我们一定会拥有几个哲波;有了一个矿种,我们也一定会有多个矿种。
我们在哲波的工作结束了。哲波,我们就要与你做短暂的离别。我衷心祝愿还在哲波工作的同志们身体健康,保证安全,取得好的效益;向同志们的家人道一声衷心祝福。我企盼着哲波的兄弟姊妹们早日凯旋归来。
大雨如注,我们离开了哲波山。
199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