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质局、容大集团、区调队、四川省容大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川地区调队、矿产勘查、测绘、地质公园、国土科技、地灾、容大矿业
文化建设 corporate culture
当前位置:文化建设 > 山川之英> 高原魂(邓刚 ...
分享到:
高原魂(邓刚 邹成敬)
返回列表

题记:本文是1991年区调队四分队“三光荣”教育的一个演讲稿,由青年技术员邓刚执笔,曾刊登在《澜沧江之声》中。在庆祝建队五十周年之际再选登该文是为了纪念那段令人难忘的日子和记住那些为克服艰难困苦而付出的人和事。

 

1989年昌都疫情的重灾区在江达县字呷—生达一带,是分队二作区东部的两个110万图幅,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六月初发现疫情,大量牲畜感染死亡,并开始死人,至中旬已有数十人死亡,感染处全身出血,很快死亡。严格讲它是一种新发现的不知名的传染病。当地称“2号病”。

对疫区的野外工作,当年分队两次调整计划,暂避疫区,并随时报告西藏地矿局(甲方)。在1990年初编写设计书时,又作了专门的说明,提出适当减少工作量,但没被批准,甲方只同意野外工作放到最后阶段完成。根据区调工作的规律和程序。谁都不愿那样做,为了完成任务豁出去了,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疫区勘查中。四○二组肖新全、刘汉强、彭大荣、杨光义、彭红和四○二组许祥清、龙德平、徐启良、蒲学章、陈裕禄等同志在分队长罗新建和队医罗庆隆同志的组织配合下,不讲条件、不计报酬勇敢地进入疫区,按120万区调工作精度,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在此我们向这些同志表示钦佩和忠心的谢意!

我这里要讲的都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普普通通的地质队员,当初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命运会与高原连在一起!并演绎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爬山郎是他们的自谓,高原的烈日强风,使他们的肤色变得与藏族人民一样的开朗和豪放,在“世界屋脊”上的生活与博击,锤炼出他们特有的性格和精神,那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这是民族脊梁的崇高精神。

野外生活的每一天,每一时刻、每一瞬间,我都被一些人和事深深地感动着,震撼着我们平朴的思维,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告诉大家,让所有在座的朋友一同来分享我们的收获、我们的喜悦、我们的自豪。

去年,我队四分队承包图幅中的部分地方,突发历史上罕见的炭疽病。据有关资料记载:只要传染上此病,十二个小时内你的名字就会从档案的花名册消失,如此耸人听闻的疫病灾情,又怎么不让所有的人为之惊恐和不安呢?

怎么办?放弃吗?这关系到区调队今后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如果不能保质保量按时向西藏地矿局提交地质成果,区调队不但会失去信誉,而且还会因此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从此我队将会失去地质市场上竞争的能力。

干?谁去呢?谁又愿意去冒这个风险,冒这个死的风险呢?

正当局队领导一筹莫展的时候,四○二、四○八组的全体同志主动承担了这项让一般人难以理解,他们将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难以想象的工作任务。这不是一般的工作,这不是一般的地区。

他们也是人,他们有血有肉、有妻子儿女,他们也懂得什么叫安乐。可他们怀着对地质事业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在安乐与事业的天秤上毫不犹豫地把砝码加在事业的托盘里。

病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死亡,意味着毁灭,但他们去了,没有提一点要求,没有讲一个条件,大有“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悲壮的英雄气概。

病区的工作比一般人想象的还要艰难,还要辛酸,既要努力完成超量的工作,又要提心吊胆地预防病毒传染,他们就这样同死神比魔力、比毅力、比耐力,用汗水和心血在这块不平静的土地上树起一块伟大而闪亮的丰碑。

物质生活的艰辛,感情世界的痛苦。他们都可以忍受,最难以忍受的是某些人的不理解,甚至产生妒忌,说什么:“这些人是为了拿高薪、转户口、捞党票、谋官职。”世界就这么奇怪,什么乌七八糟的人都有,明明自己灵魂丑恶难以昭世,却偏偏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非议也罢,不理解也罢,“爬山郎”们始终以他们特有的方式生活着,被人誉为“老黄牛”的四分队综合组长李再隆,年已过半百,由于各方面原因,已几年没有出野外,今年由于四分队矿产工作的急需,他毅然放弃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别离妻子,重新背起地质包,拿起地质锤,去承受高原的风、高原的雨、高原火辣辣的太阳以及冰雪的洗礼。

由于年纪关系,又加上身体多方不适,高原的各种反应都集中在他身上,重感冒、腰部扭伤等,可他下各小组去指导工作,却没有退却,用他那瘦小的身体勇敢地挑起了矿产工作的重担。

工作中,他和年轻人一样,风中去、雨中来、爬雪山、攀悬崖、过冰河、背样品、历尽千辛万苦、忍饥受冻、早出晚归,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地矿职工光辉之篇章。

在这位工程师看来,找矿立功的职业理想,早已成为人生追求,崇山峻岭、深山老林之中留下了他上下探索的足迹、人迹罕至的山沟里回荡着他敲击标本的声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朋友们、同志们,让我们衷心地祝愿这位“老黄牛”在他人生的道路上为共和国的地质事业多作贡献,为祖国的建设多找矿,找大矿吧!

我们要认识一片森林,何必去了解它的每一颗大树,让我们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四分队的全体同志,你们用辛勤的劳动,开拓着经济建设的坦途,他们用闪光的智慧,构筑着现代文明的框架,他们用坚实的脊梁,承担着社会主义的伟业,他们用粗壮的双手,托举着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未来。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愿边疆人民更团结,愿地球之颠更繁荣。

邓刚、邹成敬供稿

发布时间: 2016-10-17      浏览次数:2061       新闻来源:川地区调队       作者:邓刚 上一篇 下一篇
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不仅存在较多的安全漏洞,也无法完美支持最新的web技术和标准,请更新高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