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1960年,那是我最难忘的一年,那是大跃进的年月,那是人民生活最困难的年月。元旦刚过,我们十几个年轻人,从各队抽调来到成都旅馆,组建“区测分队”,属甘孜地质队代管。任务是甘孜、阿坝地区1:100万区测扫面工作,年底提交区测报告。
川西北地区数拾万平方公里,是茫茫川青藏高原。交通不便,人烟稀少,是藏、羌民族地区,是地质空白地区。在我们的头脑中也是一片空白,什么是区测工作?怎样作区测工作?工作区地质概况都是一无所知,真是一穷二白。
在那大跃进的年代里,我们以跃进的速度工作。在党支部书记、分队长、技术负责人陈廷志的领导下,组队、设计、出队等工作于元月底就完成。顾不上过大年就出野外了。
由成矿所人员,成都地院师生和我们共数拾人,分成若干组,一下就铺满了川西北各地。在苏联专家戈尔金的指导下,按苏联1:100万区测规范要求,我们进行了剖面测制、路线地质调查等工作。我们所用的地形图,是日本草测的1:50万地形图。它能移山倒海,精度很差。记得五月初,我和陈廷志跑的凤仪—24个和尚头—较场路线,因地形图之误,我们从和尚头没下到较场,却下到了北川县建设乡。
我们测剖面的速度是很快的,每天要测数公里。前测手把测绳系在腰间,观察、分层、记录。后测手绘图、采样、登记。背上还挎有行装。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我们骑着马儿奔驰在辽阔的高原上,使我们的心胸也变得辽阔了,眼界大开,地质知识大增,见多识广。什么康定杂岩、彭灌杂岩、边坝群、茂县群、西康群、草地群…,我们逐渐熟悉。
四月份在康定甘孜队,由贾志斌大队长主持的打擂比武会上,我们区测分队所表的决心是:“坚决完成100万扫面,敢把红旗插上贡嘎山”。我们于11月初就完成野外工作,收队于成都民委招待所。我和郑裕民回到招待所,已是午后。陈廷志和我们握手、问候。便说:“今天下午洗澡、理发,晚上开始干,年底提交报告”。
在野外,各跑各的路线,收队后要进行交流,统一认识。我们就在招待所球场,用粉笔在地上划出各自所跑路线,摆上标本,一道道红线,一条条白线,在场上勾绘出了川西北区最新最美的第一张地质图。这是一张第一次展现本区地质面貌最原始的处女地质图。它虽不够完美,它所绘的地质轮廓,在今天的地质图上仍保持着它的原样。
附:区测分队最初的人员
陈廷志 关建哲 芦光远 赵友年
程尚恩 吴世良 钟家昌 李玉光
郑裕民 林元灿 包守文 盛朝华
葛 稀 林仲箎 蒙明伦 伍崇琳
李怀诚 徐安姑 王育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