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质局、容大集团、区调队、四川省容大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川地区调队、矿产勘查、测绘、地质公园、国土科技、地灾、容大矿业
文化建设 corporate culture
当前位置:文化建设 > 山川之英> 我的地质区调生...
分享到:
我的地质区调生涯(郑裕民)
返回列表

我的地质区调生涯是从1956年初开始的。

1956—1959年,我在四川石油普查大队,先后参加了120万川中大足幅、川北镇巴幅、川东万县幅、川南桐梓幅等地质填图和龙女寺构造详查。那时的地质填图是两个分队一年完成一个120万图幅。每个图幅工作先是大家一起测地层剖面,建立填图单元,然后再分小组按间距二公里的路线填绘地质图,年底回重庆编写报告。

1960年我调到甘孜地质队区测分队,从事川西高原地质调查工作,起初是在苏联专家戈尔金的亲自指导下进行的,他把西康群划分为折多山(砂岩)、下提姑(砂、板岩互层)、新都桥(黑色板岩)三个层序。我们每个小组按他布置的路线工作,在路线上观察记录,还要采集不少标本。跑完路线大家集中起来,他在地上划一个图,让我们把采到的标本放在地图上,由他来划地质图。

戈尔金走后,我们又做了大量的剖面测量和路线地质调查,我在赵友年领导的分队当一名小组长,当时的劳保装备仅一件油布雨衣,工作艰苦,治安复杂,我们小组由解放军一个排配合工作。在道孚葛卡翻雪山遇阻,大部分人(包括解放军)都得了雪盲,撤回森林呆了一个多礼拜。在玉科我们找当地老乡买了青稞自己磨成糌粑,每个人都分三斤,我一口气就吃得精光。工作、生活虽然困苦,但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完成了野外工作,回到了成都,住在三洞桥民委招待所,编写了最终报告。

1961年甘孜区测分队划入了新成立的第二区测队,队部起初设在新津,后迁至广元。我被安排在大队综合组,在郝子文总工、徐宪、关建哲的指导下做一些具体工作,其间同吴盛莲到陕西地质局搜集区调资料,学习兄弟省区调工作方法和经验。

为开展川西高原1:100万区调工作做准备,1964年成立了百万组,我和杨乃儒任组长,我们20多人分成两个小组,杨乃儒带一个小组在茂县—松潘—马拉墩测剖面,我带一个小组在宝兴—小金—马尔康和理县—茂汶测剖面。我们这个百万组在阿坝州很活跃,特别是打篮球还小有名气。在地质方面,何应信在宝兴—小金剖面上发现了早三叠世双壳化石,从而确定西康群有下三迭统,并建立了菠茨沟组,摸到了西康群的底,受到地质局王朝钧老总的表扬。

1965年初,一区测百万组、二区测百万组、广元一个分队等各路人马,组建成三区测队,队部设在名山县城西水碾坝,工作任务是开展1:100万昌都幅区测。三区测队成立后,随即搜集并熟悉区内有关地层剖面,年底编写昌都幅总体设计。我和王忠实、杜其良等测制了德格剖面,侏倭剖面并参加了设计编写。

1966年开展昌都幅1:100万地质填图和矿产调查。大队设三个分队和一个昌都大组。我在二分队,分队长是唐成辉,指导员是苏君儒,我担任分队技术负责。分队设九个小组,大队领导深入基层和小组成员一起跋山涉水,同甘共苦。书记段志清在高恒柏小组,队长王景泰在杨乃儒小组,政治处主任王庚武在杜其良小组,陈绍章在杨恒书小组,总工刘万熹在雅江现场指导工作。分队女同志吴廷漪、马学勤、刘绿萼等和男同志一样在小组工作。段书记和我们在康定大雪山一带填图,吃的是从老乡那里买的连麸面,晚上在大树底下披一件油布雨衣过夜。分队同志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当年就完成了九个1:20万图幅的填图面积。

1970年我在大队综合组搞综合研究工作,并随组长李中海在昌都一带调研。1971年我和能德同志,参加了西南研究所刘增乾专家主持的西康群专题研究工作,随后又参加了1:100万昌都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任地层组组长,编写了西康群。

1972年,三区测队开始搞1:20万区调工作。我从1972—1984这十三年间,都在分队从事图幅工作。1972年任一分队技术负责,和分队同志们一起在昌台幅测制地质剖面,进行水系重砂测量和群众报矿及矿点踏勘工作,当年杜锡渊小组发现并踏勘了呷村铅锌矿点,初步圈出了三个矿体。1973—1984年任三分队技术负责,在分队支部书记王天正、分队长贾兆庆、郑尚琴等的领导下,分队完成了得荣幅(1973—1976年);稻城、理塘、贡岭三幅联测(1977—1984年)1:20万区调工作。这几个图幅位于川滇两省三州交界地区,跨及横断山及青藏高原,地质构造复杂,野外工作艰苦,分队同志历经艰辛,团结奋战,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分队被评为部和局的模范集体,多次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得荣幅和理塘、稻城、贡岭三幅联测1:20万区调工作,在基础地质和矿产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如:提出并论证了金沙江构造带的混杂岩、板岩缝合线、义敦火山弧、发现了前寒武系、桉树古植物群、放射虫硅质岩、耳泽金矿、里农铜矿等。在区调工作中,我们请来地科院张之孟专家等,合作研究青藏高原三江地区板块构造,其研究成果《川西南乡城—得荣地区的两种混杂岩及其构造意义》、《金沙江板块缝合线上的消减作用》等十多篇论文,发表在《地质科学》、《地质学报》等刊物上。我在喜马拉雅地质科学国际讨论会上,宣读了《川西稻城—木里地区地质构造新发现在青藏高原地史演化上的意义》论文。理塘、稻城、贡岭三幅区调联测报告获得地矿部1990年勘查成果二等奖,耳泽金矿获得地矿部1993年找矿三等奖。

1985—1987年,我参加了四川省区域地质志编写工作,任编委会委员、编图组组长。在地矿局郝子文总工的带领和指导下,主编了1:100万四川省地质图。《四川省区域地质志》是全川地质工作者几十年辛勤劳动的结晶,获得了四川省1990年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88—1996年,我又回到三分队,任分队技术负责,和分队领导李跃章、李世林、黎尚品等带领分队全体同志,完成了松潘南坪地区漳腊、黄胜关等八个图幅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至此,为我四十多年的区调生涯划上了句号。

2009.3于华阳

发布时间: 2016-10-17      浏览次数:3521       新闻来源:川地区调队       作者:郑裕民 上一篇 下一篇
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不仅存在较多的安全漏洞,也无法完美支持最新的web技术和标准,请更新高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