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陈大健,矿勘院总工程师,矿勘院党支部委员
地勘高级工程师
中矿联地质师
四川省地质学会会员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专家库成员
01.地质人生的“苦”
“小伙子,多的话我也不说。你既然选择了地质,那就要有吃苦的准备哦!”
陈大健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到区调队报到那天。2005年6月,陈大健大学毕业了。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想象,他踏进了区调队的大门。虽然经历过野外实习,也对《勘探队员之歌》里描绘的内容一清二楚。但到底没有亲身经历过,所以对于前辈说的吃什么样的苦,当时的他并不是特别清楚。
背井离乡、翻山越岭、穿越荆棘、泥泞险滩、餐风露宿、幕天席地、烈日灼烤、风霜雨雪……这些都是形容野外工作的词语。18年前的陈大健明确知晓这每一个词语的意思,18年后的他却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02.巍巍喀喇昆仑
喀喇昆仑高原,雪峰高耸于天际。低洼不平的搓板路、寒风卷起的积雪以及稀薄的氧气,将恶劣的自然环境展现的淋漓尽致。
2012年,昆仑山‘358’区调项目工作在这启动了,由区调队负责开展。用现在的眼光看,始于2007年的“358”项目无疑非常成功,项目周期8年,极大刺激了矿业市场,吸引拉动了巨量资金投入,圈定、发现了一大批找矿异常、矿化点及找矿远景区,新发现大型超大型矿床96处,形成火烧云千万吨级铅锌矿开发基地等10个大型超大型资源开发基地。
地质技术人员能参加这样一个项目,感觉一定非常光荣。此时的陈大健工作已有7年,常年在西藏高原地区从事野外工作,按理说技术能力、身体条件都非常适合,没成想却在这里发生了一点“意外”。
2012年6月,陈大健作为这个项目的野外负责,带着一支十几人的队伍达到了驻地。这不是他们第一次上高原,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小伙子们按部就班地搭建帐篷、烧火做饭。完成安置工作后天色还亮,陈大健便约着道路施工相关负责人徒步从驻地到拟施工槽探地段踏勘了一圈,等夜幕降临返回驻地时,他开始觉得有点不太舒适。
“我去睡一会儿,但是每半小时你记得来喊我一声啊。”长期野外工作让陈大健有了极大警觉性,他嘱咐完同事陈威才回帐篷休息。
半小时后,陈威如约出现在床前,但是无论怎么呼喊、推搡,陈大健只能发出一些“呜呜”的声音,却无法完全醒来。
“健哥,健哥!”陈威顿时慌了神,一面使劲拍打他一面赶紧招呼其他人前来帮忙。得益于区调队一直以来良好的安全教育,项目部准备充分,储存着充足的燃料、氧气瓶等。大家很快镇静下来,装好燃料装备,两三人将他架上车,准备往叶城方向驶去。
户外飘着鹅毛大雪,汽车的灯光照在飘雪上,忽明忽灭、忽亮忽暗。一个女人牵着小孩出现在汽车旁,陈大健十分疑惑却又忍不住大声呼喊起来,他感觉自己喊了很多声,可对方却没有任何回应。等大家把他架上车坐好,他再扭头一看,那两个身影消失了。那是他的妻子和孩子,这时的他忽然明白自己情况应该很不好——已经出现幻觉了。
途中经过医疗站,医生判断是严重的高原反应,让赶紧送去大医院。18个小时后,他们到达叶城陆军十八医院,陈大健被诊断为“高原脑水肿”。
后来,经过治疗,陈大健恢复了健康。但由于担心他再次上高原会影响身体恢复程度,单位临时为他更改了工作项目。
“喀喇昆仑的海拔五千多,和西藏的海拔五千多,还是有区别啊!”陈大健无缘“358”项目的遗憾正让他一点点咂出地质的“苦”味儿来。
陈大健于西藏冈底斯山脉5960米处留念
03.滚滚叶尔羌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