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质局、容大集团、区调队、四川省容大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川地区调队、矿产勘查、测绘、地质公园、国土科技、地灾、容大矿业
文化建设 corporate culture
当前位置:文化建设 > 山川之英> 呷村、孔马寺大...
分享到:
呷村、孔马寺大型矿床的发现(吴盛莲 杜锡渊)
返回列表

区调工作是一项区域性综合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它具有点多、线长、面广、流动分散等特点,在地质工作统一作战部署中,担负着战略侦察的任务。区调队员也就扮演着地质、找矿、探索地球奥妙“侦察兵”的重要角色。他们在完成任务的征途中,有着许多可圈可点的感人事迹,集中展示了“区调人可贵的艰苦创业与奉献精。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能反映在我队历史画卷中,某一个闪光点……。但战友们仍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与文中所述有某些雷同或相似之处而发出共鸣与感慨万千……,回想起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地质侦察兵用热血丹心书写的战斗诗篇!

本文所写的是原三区测队(1978年併入现今的区调队)一分队一O四组的战友们(杜锡渊同志当时任组长),在完成120万昌台幅和甘孜幅区调工作任务中,克服各种困难,为祖国积极寻找丰富矿产资源,并取得辉煌战果的事迹。

1972年,该组开展了120万昌台幅的区调工作,由于测区处于新龙、白玉、义敦三县交界地,高山深谷(矿区海拔4250),交通不便,前人工作成果很少。为及时获得面上找矿信息,他们在杜锡渊同志的带领下,首先是向乡、村领导汇报工作,说明来意,(发动群众报矿),以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群众报矿的宣传工作,除深入到乡、村和社员群居点外,还利用社员会、干部会、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和办法,在口头宣传报矿(含奖励办法)的同时,还展示了矿石小标本、宣传小册子,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5月份的某一天,该组同志来到了白玉县麻邛乡,得知乡政府要召开“干部会”的消息,在乡领导的支持下,借这一良机在会上开展了群众报矿的宣传,当时有一位名叫所加的藏族干部前来报矿说:“呷山村上有白石头和黑石头,很重”。次日杜锡渊同志与助手马最良同志即请所加同志带路前去现场查看,先是在一小沟的崖壁上,见到了翠绿色的孔雀石,同时在沟边还见有大小不等的“白石头和黑石头,”经仔细观察,白石头是重晶石,黑石头是铅锌矿的转石。由转石区沿坡而上追索,发现转石越来越多,首次在火山岩中的流纹岩内发现了矿化露头,继续观察追索,惊喜的发现在长约300多米,宽约2030范围见到了以块状富矿石为主的铜、铅、锌矿体的露头。据此,小组特向分队作了“专题汇报”。

197379月,按分队计划安排,以呷村矿为重点,并在分队技术负责毛君一和党支部书记陈绍章二位领导的指导下,一O四组工作人员全面开展了呷村矿点的检查评价工作,他们与20多位民工一道,早出晚归,共测制12000地质草图1.65平方公里,施工探槽28个(计1320立方米),采集各类测试,鉴定样品(标本)等。在施工的过程中,曾遇到两次出人意料的事:其一,在槽探施工中遇上了大量的漏水,在没有排水设备的紧急关头,他们毫不退缩,敢于碰硬,“用盆子,一盆又一盆不停的端水”。同时采取“三边、一及时的作业方法,即边挖探槽、边排水、边采样,及时进行地质观察编录”。把个施工现场搞得生气勃勃。其二,在工作期间,与本矿点相邻的兄弟组,传来了一个惊人的坏消息说:“有一位战友被土匪抓走了…”,曾一度引起本组人员的思想波动,经及时向分队汇报,分队的意见是:“不能停工,即增派人员支援”。小组坚持继续施工,同时还采取了晚上站岗放哨的应对措施,解决了工作人员(民工)的后顾之忧,使野外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按期完成。

通过本次工作,取得了呷村矿床检查评价的相关资料,圆满完成了任务。其主要成果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在矿区内共发现东、西两个矿带,初步圈出了两个矿体。经对Ⅱ、Ⅲ、Ⅳ号三个矿体估算地质储量结果,共获银(均指金属储量)889.2吨,铅:185000吨,,锌:15840吨,铜:28000吨,金:1.33吨。

2.初步认为:本矿床系由多种矿产共生而成,且已达中一大型矿床规模,故将其命名为:“呷村含金富银多金属矿床”,这是我省找矿工作的重大突破,无论是在经济价值或指导进一步找矿,成矿模式的研究等均具有现实意义,不失为一主要的普查、勘探后备基地。

1975年以来,先后有四川省地矿局108403两地质队对呷村矿床进行了普查、勘探,证实该矿床是一资源丰富,综合利用价值颇佳的大型矿床。其中主要矿产:银、铅、锌经勘探为大型、铜为中型(据省2004年资源量统计表),与其共生的汞、金、硫、重晶石经详查(C+D级储量)为大、中型,为小型(据省局108地质队198412月评查报告)。一个矿床有如此多的成矿元素共生组合实属罕见,堪称四川之最。

19776月,一O四组的同志们又转战120万甘孜幅,承担了白玉县孔马寺辰砂重砂异常的检查任务。工作地处金沙江支流登曲东岸,河流切割深,矿区海拔高度4377.93654.6,相对高差700,紧靠矿区的石灰岩地层,构成了险峻的悬崖峭壁,通行不便,自然地理条件极为恶劣,加之复杂的地质背景,赋矿围岩独特,增加了工作的难度。自1965年起至本矿床发现之前,虽经过多个单位工作,仍未能将本矿床神秘的面纱揭露出来。

本次工作,系选择在重砂辰砂异常带中部(异常强度高的地段)作为了突破口,力争在短期内收到效果。但在实施中由于对汞矿工作经验少,特别是受已知矿床模式的束缚,最初曾把找矿的主要目标局限在石灰岩内(包括转石或原生矿体露头),尽管在长约20公里,宽4公里的范围内采取拉网式地搜查,几乎是见到石灰岩就用铁锤敲打,可说是费尽心机,吃尽苦头,但仍然效果很微。

19785月,一0四组工作人员重返孔马寺,他们首先对去年的工作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来考问自己:“这么高强度的重砂辰砂异常是从哪里来的?”他们的回答是“:找不到辰砂矿原生露头决不罢休……。”首先是从思想认识到行动上,去掉了“只在灰岩中找矿的偏见”,对追索中所见到的岩石露头、转石(河流漂砾、残坡积物)都仔细观察、敲打,当杜锡渊和助手徐志明同志沿坡追索了二天,终于在水沟边的一块直径约30厘米的转石中,见到了密集浸染状的辰砂矿,含矿围岩为流纹岩类火山岩。根据这一重要线索,次日就在孔马寺断裂破碎带的火山岩中,找到了辰砂矿的原生露头,并确定按矿点踏勘要求,展开了为时15天的检查工作。在含矿带内测制了12万地形地质草图8.75平方公里,在北西拉龙沟矿段和南东则巴沟尾矿段(含转石区),分别测制1200014000地形地质草图,面积分别为0.20.8平方公里。与此同时进行了地表工程施工、采样等。为了解矿体地下深部情况,小组同志还不怕脏和累,钻进阴暗潮湿而又狭窄的老硐中去进行地质观察。硐的顶、底洼突不平,头被碰起了包,手也划破了皮,弄得像个“泥人”似的,还从没有怨言,他们真是把“爱岗敬业”的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

孔马寺汞矿床产于上三叠统图姆沟组上段第二层底部流纹质(凝灰)角砾岩中,个别为英安岩。通过本次工作,在北西矿段近500米的范围内,共圈出5个矿体,累计汞金属地质储量为243.2吨,若5个矿体相连,估算地质储量为2399.5吨,可达大型矿床规模。值得提出的是:在本矿床外围,登龙乡、热加长20公里范围内,还有9个较有希望的辰砂重砂异常,进一步工作可望发现新的矿产地。

本矿床与前所述的呷村矿床,二者相距仅40公里,且均是有进一步扩大找矿远景的矿产地,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独特的战略意义。

为了表彰30年来,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的有功单位及个人,1980年地矿部授予我队杜锡渊同志“找矿有重大贡献的地质工作者”光荣称号。荣誉来之不易,但要说明的是:本人仅是在前两个矿床找矿中,作出积极贡献集体中的一名代表,光荣应属于培育我们成长的地质队这个“温馨的家园”和在实际工作中,通力合作的战斗集体,特别要向提供找矿信息的报矿人所加同志致谢!

呷村、孔马寺大型矿床的发现,距今虽已时隔30余年,但昔日的战斗情景似还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弘扬他们那种坚定、执着的奉献精神,积极为祖国寻找出更多的矿产资源,同时也为实现我队提出的“找矿立队、开矿富民强队”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此区调队五十周年华诞之际,特撰写此文以作纪念。

发布时间: 2016-10-17      浏览次数:2943       新闻来源:川地区调队       作者:吴盛莲 杜锡渊 上一篇 下一篇
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不仅存在较多的安全漏洞,也无法完美支持最新的web技术和标准,请更新高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