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1月19日,第四届“四川工匠”命名大会在成都召开。区调队(容大集团)副总工程师李振江获“四川工匠”称号。
30多年地质生涯,李振江的足迹从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到东南亚老挝的热带雨林,从川西凉山、甘孜、阿坝三州,到西藏、新疆、青海、甘肃数地……他长期坚守在野外第一线,笑对崇山峻岭、酷暑严寒,直面风餐露宿、涉水跋山。留下众多成果的同时,也为自己增添了诸多荣誉和头衔:四川省地质局“最美地质队员”,李振江劳模(专家)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图幅地质填图科学家”。
如今的他,仍旧坚守在自己心爱的工作岗位,为他的“地质梦想”,奉献着未老的青春,诠释着他的“三业三心”。
2003在新疆阿合奇项目野外工作
1.行业——决心
1989年,19岁的河南小伙李振江走进大凉山深处,从此与地质科学结下不解之缘。
“我一毕业从事的就是条件最艰苦、技术难度最大的区域地质调查,到今年是第34个年头了!”
区域地质调查是地质行业中公认最艰苦、技术难度最大的地质工作,可以说,“苦”是每一位地质人生活的常态,跋山涉水是家常便饭,但其中的潜在风险和巨大挑战,却鲜为人知。
1∶5万西昌县等四幅城市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是李振江工作中参与的第一个区调项目。1989年7月,毕业后的第一个月,他便跟随老组长上了山,几个月的野外努力,睡地铺、住帐篷,量产状、打样品,露头观察构造、仔细记录地层。在老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了他人生第一次生产中的剖面测量——西昌野猪塘泥盆系地层剖面,他第一次满山遍野的跑路线、找化石,不懂就问,虚心求教,轮藻化石的发现,确认了泥盆系地层的存在,是项目地层的重要进展。
谈及野外工作辛苦,李振江十分平静,多年野外一线工作的经历,让他对地质的“苦”有了另一番见解:“我去过戈壁沙漠、雪域高原、热带雨林,要说不辛苦绝对是假的。但是搞地质就是搞自然科学,只有老老实实出野外才能有收获。”
多年餐风露宿,让李振江从愣头青小伙变成了“老”师父,也更坚定了他追逐梦想的勇气,成就自己地质梦想的同时,李振江也将自己的收获分享给年轻的地质工作者们,培育桃李无数。34度春秋,变化的是心境,不变的是走好地质路的决心。
2014年在老挝丛林野外工作
2.专业——初心
“初心肯定是搞好地质工作,为祖国找矿!”朴实的话语从李振江的口中娓娓道来,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34年的野外生涯,能在他脑海中留下印记的故事多不胜数——1992年龙肘山大雪断粮,1999年巴亚错暴雪中搬家,2003年阿合奇半夜收工时的洪水,2006年轮台县19小时风雪翻越西天山,2012年老挝的酷热……桩桩件件都让他念念不忘。岁月失语,唯石能言。每一张区调图幅上,是他凝聚的汗水与心血;每一份项目报告里,是他洒落的青春与梦想;每一个项目背后,都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每一个故事背后各有各自的艰辛。
这些宝贵的经历,在李振江看来是最好的老师。在地质工作的孤单与艰难中,他磨砺出了坚忍、顽强的品质。时光荏苒,日益提升的是他的专业水准;斗转星移,永恒不变的仍是他的地质初心。
2015年在理塘项目野外工作
3.事业——匠心
匠心铸梦,专业报国。多年厚积终于让李振江迎来薄发,2019年,作为全国首批图幅“地质填图科学家”的他,领衔创建“李振江地质创新工作室”,开启了事业新篇章。
在四川省文旅资源普查工作过程中,他主持研发“外业掌通”APP,年平均经济效益达390万元,助力四川省成为全国率先试点和第一个完成文化和旅游资源“双普查”省份,文旅普查工作总结的“四川经验”更是在全国推广。2021年,他的两项专利应用于四川黄金公司梭罗沟矿山生产,年节约成本30万元以上。为四川黄金技术革新、顺利登陆深交所,贡献了力量。
平凡工作,寂寞区调,李振江就是这一代区调人的代表之一。找到大矿固然可喜,收获平凡实属不易,也正是一代代区调人的坚守与执着,才有了今天中国地质坚实的基础,为中国百年地质增添上小小的一笔。
2022年地质科普进校园 讲述地质图的秘密
对于未来,李振江也有自己认识,“成绩属于过去,荣誉只是起点”。他依然执着行走在区调这条道路上,并将一直坚定地走下去。
青云之志,赤子之心。相信李振江一定会继续扬帆远航,在工作中继续追求新突破,传好地质三光荣精神接力棒,在地质事业的新征程中再立新功。(党群部 李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