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质局、容大集团、区调队、四川省容大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川地区调队、矿产勘查、测绘、地质公园、国土科技、地灾、容大矿业
文化建设 corporate culture
当前位置:文化建设 > 山川之英> 三八国际劳动妇...
分享到: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专题 | 沈博伟:我与地球对话的三种方式
返回列表


多年以后,面对台下的观众,沈博伟总会想起第一次触摸地质锤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的她,还未曾想过这一双手,日后将丈量上千处地质遗迹的经纬,深入探索每一处褶皱与断层;破译3.8亿年前的古海洋密码,解读地球远古时期的奥秘;牵起上千个孩子认识地球的指尖,引领他们走进奇妙的地质世界。

从地质遗迹调查员到科研攀登者,再到科普引路人,沈博伟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地质女性的“三重远征”:向下扎根,在艰苦的野外环境中汲取成长的养分;向上结果,在科研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向外生长,将地质知识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

一、荒野寻奇:在地质遗迹中探寻奇美

“真正的课堂在祖国的大地上。”

2013年,沈博伟刚参加完毕业典礼,便怀揣着对地质事业的满腔热忱,跟随“西北地区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奔赴新疆。那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以酷暑和高温迎接了这位初来乍到的地质新人。这成为她从事这个行业的第一个严峻考验。

车辆在茫茫大地上疾驰,窗外的景色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连绵起伏的沙丘,像是大地的金色波涛;造型多样的七彩雅丹,形态奇特、色彩斑斓;整齐划一的白色盐田,映衬着天空和云朵的蓝白交织……整日驱车的疲惫瞬间被一扫而光。这些奇美的景象,让沈博伟感受到自然魅力的同时,也为她叩开了探索旅游地学的大门——单调乏味的风蚀作用,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造就出“轮船”般栩栩如生的雅丹地貌;空洞抽象的地壳运动,磅礴雄浑的力量,雕琢出动人心魄的峡谷绝壁。

“地质学对于大众来说是生僻与抽象的,而旅游地学就是对地质学的具象化,在这种抽象中可以发现让大众接受与认可的美,进而了解地质学甚至爱上地质学。”带着这样的想法,沈博伟一头扎进了旅游地学的研究中。

十余载时光匆匆而过,她与旅游地学的缘分愈发深厚。一个初出茅庐、毫无经验的行业新手,在无数次的野外考察、资料分析和实践探索中,逐渐成长为专业扎实、技术过硬的业务能手,并在“世界地质公园建设、国家地质公园规划、资源调查专项研究与自然科普教育”等多个领域全面开花、成绩斐然。她对旅游地学的热爱,也从最初那份懵懵懂懂的悸动,变得愈发炽烈与深沉。


二、科研转身:实现从“经验”到“理论”的跨越

“如果说男性地质工作者常被比作‘山’,我更愿做“水”——既能劈开岩层的裂缝,也能润泽人心的荒原。”

2019年,沈博伟迎来了人生的新角色——母亲。随着身份的转变,她开始逐渐离开野外工作的海阔天空,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室内研究中。在陈斌科普+创新工作室成立后,沈博伟找到了新的方向:她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一线地质经验,毫无保留地投入到地质科研与科普工作中。

在新的道路上,她全力以赴,先后完成《四川地区精品旅游(线路)产品设计试点研究项目》《华蓥-邻水地学走廊(带)建设可行性研究项目》《四川省地质博物馆筹建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其中,主持完成的《“红色研学路 共谱三农情”川渝红色研学乡情5日游线路设计项目》在2021年首届“双城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设计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获四川赛区一等奖。在学术研究方面,沈博伟撰写的论文《四川省地质博物馆建设初探》《四川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科普旅游线路SWOT研究》荣获2021年“抒写地质论文 献礼百年华诞”优秀论文二等奖、优秀奖。这些成果,不仅是她个人科研能力的证明,更是她从“经验派”成功转型为“理论派”的有力见证。

“科研是发现真理,科普是播种希望。而女性更擅长将硬核知识转化为情感共鸣,母亲的身份也赋予了我从事科普工作更加敏锐的触角。”沈博伟如是说。


三、科普筑梦:让每一粒砂石成为信使

当野外经验不断积累,科研思维逐步构建,传播技巧驾轻就熟,沈博伟又踏上了地质科普的新征程。“要让地质知识深入人心,就必须走进大众,尤其是孩子们中间。”她带着精心准备的地质科普课程,先后走进了天府十一小、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南湖校区)、泡桐树小学(西区)等多所学校。

一场关于“地球演化的特殊旅行”科普演讲,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们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地球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的漫长变迁,对地质世界充满了向往;一个“石灰石遇酸溶解”的科学实验,用简单的化学反应点亮了同学们眼底的星光,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沈博伟还通过科普丛书、科普绘本、科普微视频,开辟了科普工作另一个战场,让更多人了解世界地质公园的魅力。她为新疆可可托海、青海昆仑山、四川自贡、四川光雾山-诺水河等多个世界地质公园编制出版的多项科普图书,如《米仓古道》《喀斯特家族》等书籍,用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展现可地质公园的独特风貌和地质奇观;创作完成的《沧海变桑田——四川盆地的“前世今生”》《地质“盐”味》《点石成金》等系列科普微视频,在学习强国、四川观察、四川新闻、人民网等多个公众平台收获了一致好评。其中《沧海变桑田——四川盆地的“前世今生”》《地质“盐”味》更是分别斩获2024年四川省优秀科普微视频一等奖与三等奖。 其所作的科普讲解,曾获2024年四川省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大赛三等奖。

“地质本就是门‘破界’的学问。野外工作教我敬畏,科研项目给我锋芒,科普事业让我相信:真正的矿藏不在岩层里,而在人心中。”沈博伟深知,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地质知识,才能让人们真正认识地球,才会激发大家保护地球、探索地球的热情。


四、结语:让大地听见女性的回声

一直以来,沈博伟,这个自称“地球翻译官”的女地质工作者,始终在进行着奇妙的介质转换。她把险峰峻岭译作生态密码,让人们了解大自然的生态奥秘;把冷僻数据酿成人文故事,赋予枯燥的数据以鲜活的生命力;把远古岩层化作未来火种,为人类探索地球的未来提供启示。正如她最爱的辉锑矿晶体,看似冷硬沉默,却在某个角度折射出彩虹般的光。

“野外调查是向地球提问,科研是解读它的密语,而科普是把答案谱成给人类的情书。我不愿做藏在论文里的学者,而要当大地故事的说书人。”

用专业作锤,敲开山河大地的神秘之门;以情怀为镜,映照地质世界的万千景象。沈博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着女性地质人的独特魅力,她在亿万年的时空中穿梭传递,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让大地听见了女性地质工作者的坚定回声,也为更多人点亮了探索地质世界的梦想之光。

(素材:沈博伟;整理:李明哲)

发布时间: 2025-03-08      浏览次数:237       新闻来源:川地区调队       作者:沈博伟 李明哲 上一篇 下一篇
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不仅存在较多的安全漏洞,也无法完美支持最新的web技术和标准,请更新高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