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质局、容大集团、区调队、四川省容大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川地区调队、矿产勘查、测绘、地质公园、国土科技、地灾、容大矿业
文化建设 corporate culture
当前位置:文化建设 > 山川之英> 地质人生(王学...
分享到:
地质人生(王学立)
返回列表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是古人描述时光流逝的语言,就在这弹指一挥的瞬间,人生的岁月里程中又过去了50年,回顾50年的时间,作为一个地质工作者感慨万端,如烟的往事时时浮现。

 

培训班的学员

 

吾人未入大学之门,解放初期国家急需人才,决定增设大专院校,短期培训或以师代徒等办法解决,实践证明,这些被培训的人员在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期间和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绩斐然。

当时我是地质部321队(安徽铜官山)短期培训班12名地质学员之一,学习地质与勘探,时间3—6个月。这是一九五三年的春天,山花已灿烂,是春意盎然,乌语花香最美好的时光。

老师有郭文魁、郭宗山、杨庆如、李锡之、常印伟、董育凯、冯种燕、朱安庆、方云坡……各位先生,他们在百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为我们备课和讲授,从基础地质学开始,辅以苏联高等专业教材,各位老师认真备课,深入浅出地讲授,我们学员认真听讲,努力笔记,不懂的问题随时随地都可向任何先生请教,学员互相讨论,学习热情空前,师生共同努力,经常测试,学习成绩又好又快。

记得郭宗山先生刚从美国归来,上课时多有英语随口而出,我们大笑说:“郭先生,我们听不懂啊”!他也大笑起来说:“对不起,我忘了这是给我们中国的学生在上课”,师生欢笑一堂,教学情谊深长,此情此景犹在今日。

培训班结业(应是人生的学习开始),我和其他三位学员分配去狮子山分队,在杨庆如老师指导下学习和工作,与杨先生、方老师一起上山填矿区地质图,当时是学习苏联地质工作方法,像怎样实测地质剖面?如何用地质定点方法记录和描述地质现象,有理论有实物的现场教学,且深入讨论,使我受益终身。

先生是江苏人,30岁左右,京胡拉得好,唱的更好,是位多才多艺的人,他很幽默风趣,爬山累了,他就讲一段恋爱史或一段笑话,他说:今年春节回到南京家中(他爱人是位中学老师)爱人慰劳他野外辛苦回家,炖猪肉加餐,还作一个鬼脸说,我爱人对我多爱多好啊!可是在吃饭时你们猜,如何?男孩子爱吃肥肉,小女儿爱吃瘦肉,结果我只有啃骨头了。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忘记了疲劳,更加有力地攀登大山,在愉快的心情中完成一天的工作。晚饭后稍作休息,不顾一天的劳累,点燃雪亮的煤气灯,继续总结白天观察到的地质现象或是在山地工程中取回矿石,岩石标本,逐渐地讲解,直至听懂领会明白方能休息睡觉,次日早晨旭日初升,我们又手捧书本、笔记或俄语教本,沐浴在东方五彩缤纷的霞光之间晨读了。不知疲倦如饥如渴地学习地质知识,努力增长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积极充电。

老师的苦心与勉励,学生的勤奋与好学,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所获取的野外勘查资料完全合格,老师高兴,学生欢庆,达到地质勘查与人才培养双丰收的优异成效。

 

从华东到大西南

 

地质队员在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就像军队一样,完成一项地质勘查任务,就又打起背包,奔赴新的地方,去新组建的地质队伍报到,在全国跨省区调动是很正常的了,那时我们都很年轻,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不怕天南地北、荒原高山,雪山草地,真是哪里需要,哪里就是我们的家,肩负这国家和人民的希望,为祖国建设寻找地下宝藏,是地质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自豪。被誉为“建设时期的游击队”、“地下尖兵”。

我记不清这是多少次的调动了,又是几多回的报到。记得1955年盛夏的一天,我和爱人告别家乡安徽省锦绣多姿的江淮大地,报到华东地矿局,在南京时除了游览,还去像馆拍了一张有生来第一张合影,照片绽放青春的自然美丽,高兴自喻“风华绝代”呢!我们分去东海之滨的连云港的东海县304地质队工作,当时还有三位(两男一女)常住在队的苏联专家,不久走了。

为了支援大西南建设,304队整建制入川,那是1957年春节刚过,我们四家同行,大人、小孩十余人,一路十分热闹,一早由宝鸡市乘坐宝成线的工程车,蜿蜒曲折爬行在我国南北的自然分界秦岭,中午到达山顶,只见雨雪飞扬,一片茫茫,小站没有几个人,稍停加水下山,短短的几辆车箱二个火车头,前拉后推爬上山的,每进山洞烟尘直灌车箱内令人难受。随车观看近景青山滴翠,远眺群峰雄峻神奇,更能理解唐代诗人李白的感叹,高路入云,蜀道太难的情怀。

成都小憩,转车去重庆西南地矿局报到,此时春初季节,山城已是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美不胜数。我们住进当时最好的和平公寓,确是卫生、服务周到、出游方便。安顿好了,就去观赏名胜、古迹,看朝天门码头,观二江水汇河奇观,去人民大礼堂欣赏中外名曲和舞蹈。就这样等待安排近二个月的时间,离开时已是骄阳如火的夏日,不愧为我国“三大火炉”之一,热得令人生畏。

浩瀚的邛海缥缈涟漪,庐山风光秀丽,西昌是一座山水旖旎的古城。我和林警伦、吴远长三人,曾为航天基地选址研究地层和断裂。尽力实现古人千年登月梦想,助航天人飞天揽月。西昌的九年,我和伙伴们踏遍大小凉山,找出无数矿藏,工作中结成的友谊,比山高比水长。我们住过多少彝家板房和羊圈、品尝青稞美酒,听月琴看舞蹈,彝家的“阿莫子”(姑娘)跳起“快乐的椤梭”邀你携手同舞,同庆“火把节”的欢乐,共祝山寨丰收,凉山民族众多,他(她)们和谐共处,都拥有各自的音乐和舞蹈,地质人常为稀有来客身临木屋竹楼,从近距离分享民族的琴声和舞蹈,忘掉一切辛劳,陶醉在欢乐之中。

 

由西昌去名山

 

1965年,我奉命由西昌调往名山,加入正在组建的四川省地质局第三区测队,参加1:100万昌都幅的工作。

西昌九年的工作生活,一旦离开,还真是依依难舍,虽然我常年野外,在西昌家里的日子不多(总共约半年),甚至有几年的春节也不能回家和亲人团聚,也难怪小妹不记得爸爸的故事。一家人聚少离多,但总是有一个常思、长念、常牵挂的家,确是一轮明月下,两处同相思。

别了,美丽的西昌。临行的头几天,爱人白天上班,夜晚灯下和母亲(岳母)为我远行做准备,缝补衣被,并特地手工缝制一双布袜,孩子的妈挤紧生活费赶织一件毛线背心,我怀着爱人的深情,母亲的叮咛和孩子们幼稚的心灵期望。行走高原一路平安,是因为我很自信,一定要和她们同在。

1965年9月6日,这是一个金桂飘香的日子,全家早起为我饯行送别,爱人为我亲手做了一份平时难得的奢侈早餐——鸡蛋面。我们依依难别,正好程可银同志也来了,我们相约结伴同行,互相照顾,这就减少了她们几分牵挂,互道保重。

我们乘上等待几日的一天一次开往成都的汽车(当时无铁路),经冕宁县到达石棉城已是万家灯火了。

次日(7日)早起5点钟汽车驶离石棉县招待所,沿大渡河下行,9时左右到达汉源,此后一路上坡慢行,过九襄镇后坡陡弯多,又因加宽公路的施工,坑坑洼洼一路颠簸,突然车轮爆破,无奈下车等待修理,此时看到公路两侧都是满山坡的花椒树丛,红树绿叶散发着阵阵清香,气味芬芳。有旅客介绍说,这里就是历代贡椒的产地。极目远眺,见大相岭半坡一道冲沟坎上有一个较大的村落,高大的古树迎风挺立,树梢飞舞,发出呼呼的啸声,如泣如诉,唤起了人们的记忆那就是被现代人遗忘了的古南丝绸之路重要交通枢纽——清溪古镇。汽车走走停停艰难地爬越了泥巴山,穿过古严道荥经县城,下午7时到达雅安,住宿招待所一间木床地铺混合可住20人的大房子。

1965年9月8日,我和老程一路风尘仆仆,提着行李到原四川与西康省交界的金鸡关下,成雅公路的侧边一座破旧老屋四合院里的第三区域地质调查队报到,受到先到的同志们热情接待,把木床让给我们,他们睡行军床,体现了互让、友谊的精神。

先到的同志大多来自广西,他们离开了“山水甲天下”的地方,告别家乡的父老乡亲,不远万里来到四川,能为建设川藏高原尽力感到高兴,当然也有早去广西工作的四川同志,又能回到家乡工作而倍加喜悦。

没过几天又有一批来自河南的同志们到了,紧接着就有西昌一区测队的一个大组和二区测队的一个大组,结束高原工作调到三区测队。此时我们也就成了先来者,主动让出木床给归来的同志了,我们在满是灰尘低矮的木楼上,支起行军床,大家挤在一起,摆“龙门阵”方便,真是开心高兴。当时能睡上一张木床铺上稻香的谷草,也很奢华很享受的了。

在很短的时间,这里聚集着有:广东、广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湖南、山西、陕西、东北、云南、四川等地几乎占半个中国省籍的同志和汉族、壮族、回族、藏族等兄弟姐妹,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赶到一起来了,大家互不相识,初次见面,为了互相沟通和交流,都操着浓浓的乡音,讲着南腔北调的普通话,也别是一番韵味。

这是一个来自四面八方和多民族组成近200人的大家庭,我们和谐相处,友谊洋溢充满朝气的四合院,每逢假日,总是琴声悠扬,歌舞翩翩,其乐融融,是为建队迎来第一个国庆节做欢庆晚会的准备,排练有小合唱“歌唱王杰”、藏族舞蹈“感谢亲人解放军”,表演唱“老两口学毛选”和朗诵等文艺节目,演出时小小四合院,人头攒动挤得的水泄不通,附近的老乡也争先恐后地赶来凑热闹,真是掌声不断、好戏连台,大家的高兴劲,难以用文笔表达。

我们的歌舞受邀请参加名山县春节联欢晚会,一炮打响,赢得阵阵掌声,尤其贺宗恕、程世燕二人搭档表演的“老两口学毛选”深受欢迎,演出成功了,大家一片欢腾。

我们不仅有歌舞还办了一个庆祝国庆专刊,建队第一个墙报,大家都挥笔创作诗歌、散文,以表达热爱共产党,热爱国家,热爱地质工作的情怀和志向,当时我也满怀激情写了专刊对联:

 

当尖兵,找宝藏跋山涉水何惧千难万险,

干革命,搞建设四海为家立志踏遍高原。

 

岁月沧桑

 

新组建的第三区域地质测量队;党总支书记段志清、队长王金泰、政治部主任王庚武、技术负责人刘万熹,在他们的领导和支持下,我们齐赴高原,共同努力奋战八年(文革时停工二年)历尽艰辛完成昌都幅(1/100万)的区调野外工作,1973年向国家提交被地质矿产部评审为最好的报告,为川藏高原建设,规划作出了贡献,为研究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及珠峰隆起提供论证资料。我和我的同伴们献出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和壮年。

历史的时光和我们开了一个大玩笑,谁也没有料想到,当初安营扎寨名山县水碾坝一住就是28个年头,春去冬归,走过无数雪山,穿过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经过多少迎风招展的五色经幡和那无处不在的石刻“嘛尼堆”,无不赞叹藏民族风俗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此后我们又与兄弟队共同完成四川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和四川省地质志及矿产总结等编著工作,至此,似水年华昔日风采不在,我辈都先后退休,已是鬓发斑白的老人了,过着清贫生活,却无愧社会,无悔人生。如今从乡村移居城镇的地质队伍,已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地质工作迈入新的时代,服务社会领域广泛,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祝愿青年朋友们与时俱进,把脉时代信息,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大地上奋勇开拓,谱写新的篇章,努力奉献、收获辉煌,绽放更加美好的明天。

2008年的清明节,是国家列入法定假日的第一年,我和老伴携子孙同去名山、雅安,如今的雅安比1992年离开后更加发展了,当时晴空日照,“西蜀漏天”也许真的被“女娲氏”拾石补好了,不那么多雨了。市区青衣江上已有三座大桥横跨两岸,其中仿古廊桥,古色斑斓,如彩虹飞渡,南北往来十分便捷,值此清明大恸,斯人年华西去,无缘美景,使我羞愧难对。此时此地向为区调工作献出生命的同志致敬,向在文革中不幸无辜牺牲的同志、朋友致哀。

 

学习不止

 

干地质这个行当,自知先天不足,但也自知努力学习,干什么学什么,从实践中对照理论,以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习,增长知识,在实践中提高本领,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中升华智慧。1957年支援大西南建设,调到四川西昌403队,在张云湘老师指导下,负责矿区普查勘探工作,1965年调三区测队,在刘万熹先生指导下开展1100万昌都幅区调工作,这些老师不仅教我地质科学和工作方法,还教我怎样做人,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各位老师的学识和品德,影响着我的人生,永志难忘。

一九六三年,我撰写了第一篇论文“含金石英脉及其围岩蚀变的特征”,以后又继续写了一些文章发表,直至退休后,我仍然坚持学习不懈,坚持现场实践,去矿山调查,编写地质报告,考查地质灾害,矿山环境和旅游资源,研究地下热水温泉开发等项目,干一样学一样。

我有幸生活工作在中华盛世,国家和单位给我创造这样或那样的学习机会,在许多老师的教导和众多的同志的帮助下,刻苦学习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做一些工作,奉献学来的知识和技术,虽然是沧海中的一滴,但我们坚持学习不懈,努力使我思想常新、与时俱进,老有所为,追求不止,以科学发展观走进新时代发挥余热,学习一生终生不渝。

20086月于成都华阳

发布时间: 2016-10-17      浏览次数:2076       新闻来源:川地区调队       作者:王学立 上一篇 下一篇
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不仅存在较多的安全漏洞,也无法完美支持最新的web技术和标准,请更新高版本浏览器!!